早上6点多的6号线还没到最挤的时候,一位姑娘冲进车厢,像是刚跑过一段路,额头有些汗。她一屁股坐在靠门的座位上,长长地出了口气,双肩包抱在怀里,闭上眼睛,看上去像是睡着了。
突然,一声手机铃声响起,她像被电击了一样惊醒,猛地睁眼,手忙脚乱地掏手机,结果手机“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滚到了前排乘客的脚边。
她没有立刻去捡。只是愣了一下,随即从包里迅速抽出一台笔记本电脑,手指颤颤地按下开机键,神情变得专注又紧张,像是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会议或者任务。
地铁继续前行,她的背影却像陷入另一种急速运转的轨道——不是车厢的,是她脑海里那条永不停歇的待办清单。
周围的人继续看手机、打哈欠、刷朋友圈。没有人注意到她刚刚经历的惊慌和转场,就像没人注意到,她其实并没睡,只是在强行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有两分钟。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里的概念:自我关怀有重要的一点:认识到人类的痛苦是共有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在痛苦中并不是真的怕“痛”,而是怕“只有我在痛”。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刻:
听起来很可笑?但我们真的就是会因为这种“小事”,对自己下非常重的判决。问题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把自己孤立了出来。
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会失败、丢脸、搞砸。
我们常常会把“自我关怀”和“自我怜悯”混为一谈。
自我怜悯的台词是:“我太惨了,没人像我这么倒霉。”
而真正的自我关怀说的是:“是的,我现在很难过,但这份难过,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痛苦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我是人就会经历一些痛苦。”
这中间的区别,就像是你摔倒了。
自我怜悯是坐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自己:“我怎么这么没用!”
自我关怀则是拍拍土,告诉自己:“痛是正常的,摔跤是正常的,谁摔倒了都会痛,慢慢站起来就好。”
正是这种对人类共同处境的认知,让我们不再被困在“我是唯一的失败者”的孤岛上,而能跳出来,把自己看作“人群中的一个人”。
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赫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自我心理学”时提到,人的心理健康,根本需求之一是归属感——一种“我在人群中”的感觉。
他说,这种“人在人间”(human among humans)的体验,能帮我们稳住自己。
所以,那种在热闹聚会上也会感到孤独的状态,不是因为你没朋友,而是你感觉自己无法被理解,脱节于人群。
而自我关怀,恰恰就是在你最想躲起来、最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时候,提醒你:你的痛苦不是特例,而是人类的共性。
当然,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的脆弱,是因为他们太想“完美”。
他们有一种“成魔式执念”:我要把所有事都做好,不然我就不配被爱、不值得存在。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陷阱。
它的标准不是“做得好”,而是“绝不能出错”。它会让你一边累死累活追求高目标,一边在心里疯狂鞭打自己:
完美主义不是一种动力,而是一种慢性自我攻击。研究指出,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出现饮食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但你想啊,如果我们真的十全十美,那我们就不是凡人了。
古语说人无完人,因而在瑕疵中努力、挣扎中前行,才是生活的真相。
试想一下,你生活像伊甸园没有波折、没有挑战,是不是也很无趣呢?
我们为何那么渴望成功?
科赫特说得很明白:是为了被认同,被接纳,有所归属。
但如果你把归属感只寄托在朋友圈点赞数、老板的评价上,它会非常脆弱。
真正有力量的归属感,是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痛苦、失败、挣扎都是共通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归属感不局限于某个小团体,而扩展到整个“人类群体”时:
因为你知道,大家都在苦中作乐,谁也不是人生赢家。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妨停下来,告诉自己:
“我此刻经历的,并不孤单。无数人也在经历同样的挣扎。这是人类共同的体验。”
善待自己,并不代表你要放弃进步,放弃责任,或者逃避现实。
它只是意味着:在跌倒、混乱、崩溃的时候,不要立刻掐死自己。
你不是故障、不是失败、不是问题的总和——你只是一个,正在经历普通人会经历的一切的“普通人”。
人类的共同体验,正是我们之间最柔软的连接。你可以允许自己痛、乱、哭、吼。
你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
因为你不是孤岛,你是人群中真实的一份子。
而这份“人在人间”的意识,就是我们善待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深的一步。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