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躺到床上就胡思乱想睡不着,3个方法,脑子一下就“空”了!
当我们忙碌一天,终于能卸下一身疲惫试图入睡时,大脑却进入了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开始回忆、反思、计划,甚至对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情进行“过度加工”的“睡前思维活跃”现象,在睡眠科学中被称为“睡前认知唤醒”(Pre-sleep cognitive arousal)。研究发现,睡前认知唤醒和睡眠质量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因此,睡前认知唤醒被认为是失眠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
“睡不着”的原因千千万,情绪和压力占大半。然而,即便没有压力、没有烦恼,“倒头就睡”也并非每个人的标配。或许,这种睡前“胡思乱想”的状态,本来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大脑有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系统,它只有在我们没有专注于任何具体任务时才会被激活。
一天之中,我们最无所事事、最容易放空自我的时刻,往往是在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时候。而就在这样的时刻,默认模式网络悄然接管大脑运作,开始牵引出一连串不受控制的思绪:今天说错的某句话、对未来的种种计划,甚至一些毫无意义的记忆片段。神经影像和临床证据表明,默认模式网络是大脑中负责“自由思考”的核心区域,是我们做白日梦、随意发散思维、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理解他人想法或反思自己的神经基础。
睡眠专家佩雷·拉维(Peretz Lavie)在 1986 年提出了“睡眠禁区理论”,指出在临睡前存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大脑会主动拒绝睡眠。
我们可以将大脑的意识简单划分为“睡眠系统”和“清醒系统”:
睡眠系统负责帮助我们入睡并保持睡眠状态;
清醒系统负责让我们保持清醒、专注和活跃。
通常情况下,如果人长时间不睡觉,身体的“睡眠压力”会不断积累。越久没睡,就越想睡,清醒系统也会越来越难以维持运作,直到睡眠系统全面接管为止。清醒系统在入睡前往往会出现短暂的高效活跃状态,仿佛在做“最后挣扎”。只有在经历这段短暂的“爆发”后,清醒系统才会迅速衰弱,让睡眠系统接管,大脑进入睡眠模式。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习惯在凌晨 0 点入睡,那么从晚上 22 点开始的两个小时里,往往就是他的“睡眠禁区”。在这个时间段,大脑的清醒系统会异常活跃,导致人不仅难以入睡,甚至可能思绪万千、变得比白天还要敏锐。
并不是越早上床越好,而是要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入睡时间。只有做到“按时睡觉”,而非刻意提前,才能让大脑和身体在最佳状态下进入睡眠,从而更容易实现“倒头就睡”的理想效果。请记住,不要提前睡,到点再睡,这是“刹住”夜晚大脑跑车的首要原则!
如果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入睡,提前上床只会让你在床上辗转反侧,强化“床=失眠”的负面联想。与其在“睡眠禁区”里挣扎,不如等到真正感到困倦时再躺下。睡觉这件事,讲究的是“按时”,而不是“提前”。如果你已经小心避开了“睡眠禁区”,仍然抵挡不住默认模式网络的“胡思乱想”,让你的思维“太闲”而变得“乱串”,与其试图压制它不如试试一些反常识的助眠“偏方”,给大脑安排一件简单又无聊的任务,让它“再忙一会,干点活儿”,从而逐渐平静下来儿:· 深呼吸法:尝试 4-7-8 呼吸法,即吸气 4 秒,屏息 7 秒,呼气 8 秒,专注于呼吸节奏;
· 身体扫描:从脚趾到头顶,依次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关注它们逐渐放松的状态;
· 想象场景: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安静的画面,比如一片宁静的森林或海边,沉浸在这个想象的场景中。
如果光靠自己努力,依旧无法与默认模式网络抗衡,不妨借助外力,听一听睡前故事。选一个语言节奏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音频故事,让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旁白或情节上,避免思维“乱串”。睡眠并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种身心自然而然的放松。它不需要“努力”,更不需要“对抗”。越是强迫自己入睡,就越容易陷入“为什么还睡不着”的焦虑怪圈,导致大脑更加清醒,思绪更加活跃。与其让自己陷入“战斗状态”,不如学会接受偶尔的失眠,放下对“必须立刻入睡”的执念,顺应身体和大脑的自然节奏。睡眠的本质是顺势而为,而非强求。 当你调整心态,接受事实并采取适合自己的助眠方式时,夜晚的大脑跑车会逐渐放慢节奏,最终平稳地驶入梦乡。
更新时间:2025-07-10
标签:养生 胡思乱想 脑子 床上 方法 大脑 睡眠 系统 清醒 模式 活跃 身体 状态 禁区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所有内容加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