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说起古代青楼,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些风花雪月的画面。
影视剧里总是拍得挺美好,文人墨客喝喝酒、听听曲儿,好像花不了几个钱。
真实情况可不是这样。
去一趟青楼到底要花多少银子?如果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消费得起?这账算下来,恐怕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那些整天泡在青楼里的公子哥儿,到底得有多厚的家底儿?
很多人不知道,青楼这种营业场所其实是官方开办的。
春秋时期有个特别能干的政治家叫管仲,这人跟着齐桓公混,脑子转得特别快。
当时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可打仗、养兵都需要钱。
管仲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来钱的路子——开官方妓院。
这生意一开张,效果立竿见影,既能给国库增加收入,又能让那些达官贵人有地方消遣。
从此以后,青楼就在中国历史上扎下了根。
管仲这人做事讲究实际,他开办这种场所纯粹是为了搞钱,没想那么多道德问题。
齐桓公作为君主,对这个赚钱的买卖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那个年代,社会风气还没有后来那么多讲究,男人们觉得去这种地方消费很正常。
有钱有势的大臣们把青楼当成了社交场所,谈生意、交朋友都在那儿进行。
有意思的是,青楼最开始根本不是指妓院。
古代建筑讲究颜色,大户人家喜欢把外墙刷成青色,显得有品位、有格调。
那些住着千金小姐的高门大院,因为墙是青色的,就被叫做"青楼"。
这词儿原本挺高雅的,专门形容富贵人家女儿住的地方。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味了。
可能是因为妓院为了提升档次,也学着把墙刷成青色,久而久之,人们一说青楼就想到了那种场所。
这个词儿从形容大家闺秀的住处,慢慢变成了风月场所的代名词。
语言就是这么奇妙,一个词的意思能彻底颠倒过来。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个称呼已经完全固定下来了。
没人再把青楼跟正经人家的房子联系在一起,大家一听这俩字,脑子里就是那个画面。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风气特别开放,青楼行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跟早期那种简单粗暴的经营模式不一样,唐朝的青楼开始讲究品质了。
老鸨们挑姑娘的标准高得吓人,光长得漂亮可不够,还得有真本事。
那时候的青楼姑娘从小就要接受各种培训。
琴棋书画得样样精通,唱曲跳舞更是基本功。
有些名气大的姑娘,诗词歌赋都能来两句,跟那些文人墨客聊天一点不怵。
老鸨花大价钱培养这些姑娘,就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
姑娘们的相貌自然不用说,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美人。
身材、气质、谈吐都得经过精心打磨。
有些姑娘从七八岁就被卖进青楼,十几年的时间全花在学习各种才艺上。
等到出来接客的时候,已经是个全方位的艺术品了。
这种高标准直接导致了高消费。
毕竟培养一个合格的青楼姑娘成本太高,老鸨不可能亏本做买卖。
客人想见这样的姑娘,就得掏真金白银。
古代去青楼可不是推门就能进的。
门口站着的小厮一看来了客人,先递上热毛巾让你擦擦脸,然后奉上一壶茶。
这茶可不是白喝的,茶水费最少得1两银子,遇到生意好的时候,2两、3两都是常有的事。
要知道,唐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几千块钱。
光是进门喝杯茶,就得花掉普通人家好几个月的开销。
这还只是个开胃菜,后面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交了茶水费,你才算是正式踏进了青楼的门槛。
接下来就是选座位。
青楼的大厅一般都挺大,中间位置视野最好,能看清楚台上姑娘的表演。
这个位置最抢手,价格自然也最贵,8两到10两银子是起步价。
如果你舍不得花这个钱,就只能坐在角落里,既看不清人,也听不清曲儿,那还来干什么?
坐下之后,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青楼里的姑娘分三六九等,普通姑娘价格便宜些,但是来青楼的人哪个不想见见红牌姑娘?这些头牌姑娘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得出价竞争。
红牌姑娘一晚上只接一桌客人,谁出的价高就陪谁。
竞价的时候场面特别热闹,几个有钱的公子哥儿互相较劲,价格一路往上涨。
从最初的十几两银子,能涨到几十两甚至上百两。
这还只是请姑娘过来陪着喝酒聊天的价格,别的什么都不包括。
姑娘过来之后,你想听她唱个曲儿?给钱。
想看她弹琴?再给钱。
想让她跳支舞?还得给钱。
每一项服务都是单独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
唱一首曲子至少得1两银子,弹琴、跳舞的价格更高。
一晚上下来,这些零零碎碎的小费加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些客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还会给姑娘打赏。
看到姑娘唱得好,随手就是几两银子扔出去。
这种场合谁也不想丢面子,看到别人打赏,自己也得跟着来。
这钱花得跟流水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把前面那些项目加在一起算一算,进门茶水费3两,座位费10两,点一个红牌姑娘50两,听曲、看舞再加上打赏20两,这就已经83两银子了。
还没算酒钱、饭钱呢,这些也都不便宜。
一顿下来,花个百十两银子是很正常的事。
唐朝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1000到1500块人民币,按照这个标准换算,去一趟青楼至少得花8万到12万。
这还只是比较普通的消费,要是遇到特别火的姑娘,或者想在朋友面前炫耀一把,花个十几万、二十万也是常有的事。
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能攒几两银子就不错了。
农民种一年地,除去各种开销,能剩下三五两就算是好年景。
去一趟青楼的花费,够普通人家二三十年的积蓄。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青楼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地方。
那些经常出入青楼的公子哥儿,家里都是什么底子?不是商贾巨富,就是官宦世家。
他们手里的钱多得花不完,去青楼消费就跟今天的人去咖啡厅喝杯咖啡似的,根本不当回事。
青楼的老鸨精明得很,她们心里清楚得很,做生意就得瞄准有钱人。
培养一个合格的姑娘要花大价钱,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也得花钱,日常经营的各种开销更是笔不小的数目。
这些成本最后都得从客人身上赚回来。
老鸨定价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普通人的承受能力,她们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和大官。
这些人不差钱,在乎的是面子和享受。
只要服务到位,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花再多钱都不是问题。
青楼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为了吸引更多有钱的客人,各家都在装修、姑娘的培养上下功夫。
档次越高,收费越贵,来的客人也越有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最后青楼变成了彻底的富人俱乐部,穷人连门都进不去。
从春秋时期管仲开创这个行业,到唐朝达到顶峰,青楼一直都是高消费场所。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这个规律从来没变过。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青楼的消费门槛始终卡在那里,把绝大多数老百姓挡在门外。
古代青楼的消费水平,放到现在来看依然是天价。
一次普通的消费就要花掉十几万人民币,这种开销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是小康之家也承受不起。
那些影视剧里穷书生逛青楼的情节,纯属是编剧瞎编的。
真实的历史里,青楼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专门为富人服务的高端场所。
管仲当初设立这个行业,目的就是从有钱人手里赚钱,这个定位两千多年从来没变过。
信息来源:
《史记·齐太公世家》关于管仲改革措施的记载
《唐会要》中关于唐代市场管理和娱乐业的相关条文
《全唐诗》中文人与青楼姑娘交往的诗词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关于宋代货币购买力的研究资料
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明清时期社会风俗的考证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