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游记 | 秦始皇兵马俑

原创 戴李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临潼区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勘探和试掘后兵马俑重见天日。2009年6月13日,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兵马俑陪葬坑坐西朝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余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俑坑,称二号坑,三号坑,俑坑是地下坑道或建筑,即从地面挖一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面密集的搭盖棚木,横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构成坑顶,坑顶当时高出地面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慢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的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3排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有38路战车和步兵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2009年至2019年,对一号坑进行了第3次正式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共发掘陶俑210余件,陶马12匹,车骑两乘,以及大量的兵器,建筑遗迹。根据陶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还发现有秦盾遗迹,青铜长矛和弓弩。

二号坑:1976年4至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俑的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部队,共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两端共有四个斜坡通道,俑坑坐西朝东,正门在东,坑内分为四个单元,

一单元位于坑内东边,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有8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姿势弩兵俑组成,弩兵俑采取阵中排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补弩张缓慢之虞。

二单元位于俑坑右侧,有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为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三单元位于中部,有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绳,一手做拉弓状,每乘车后,除3名车士外,还配有8至36个步兵俑。

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有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中队,每列9个,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1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这108个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特殊的装束与骑兵战术的特点密切联系,首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三号坑:1976年5月11日,考古队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时发现了三号坑,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经推算,这3个俑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余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俑身材高大,在1.8米左右,三号坑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出土兵马俑68个。从布局上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唯一没有被大火烧过的,因此出土的陶俑身上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各坑的秦俑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各不相同。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公众号

编发:铁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兵马俑   横木   陶俑   门道   步兵   战车   骑兵   排列   骑士   单元   游记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