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关税战如火如荼,但一众美国品牌在中国却是已经根深蒂固了,便难免在供应链上对中国越发依赖,这里面最典型的便是星巴克,总量近8000家,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则以“闪电”速度投产Model Y和Megapack,俨然成了“中国速度”的代名词,此外,人民币跨境结算暴涨68%,“一带一路”本币结算占比飙升至42%,这样看来的话,我们不免要问,美国企业是否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去美元化和去美国化的最大的受害者?
文化扎根与供应链枷锁
早些年,星巴克的咖啡香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成了小资和有品味的代名词。
2025年初,星巴克在华门店已达7 596家,与其美国本土的8 300多家店相差无几,甚至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已经超过母国。
这一数字背后,是星巴克对中国消费者口味、社交需求和数字化支付的深度适配——从抹茶拿铁到微信小程序预订,无不体现“本土化”功力。
可这枚“文化扎根”的硬币另一面,却是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星巴克中国超过90%的咖啡豆经由中国港口进口,包装材料、一次性杯盖等周边物料,也大量采购自中国制造。
2024年,仅包装杯盖就有超过50%来自广东和浙江的工厂。
文化认同和品牌亲和力固然重要,但若脱离了“中国制造”这个支撑点,星巴克的中国版图难以为继。
同样的故事,在特斯拉上海工厂重演。
2020年投产以来,上海超级工厂迅速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单体工厂,2024年年产Model 3和Model Y超80万辆,占全球销量近四成。
2025年,上海厂区又迎来Megapack超级电池产线,年产能目标10 000台,预计将使特斯拉在全球储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但正是这座“速度工厂”,让特斯拉对中国本土供应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
电池、电子元器件、铝合金车身件……超六成零部件由上海及周边地区供应商提供,且90%供应商实现本地化生产。
美国本土的生产线和供应链网络,正在被中国的效率和成本优势边缘化。
这种情况下,让星巴克离开中国,以及特斯拉让特斯拉搬回美国,真的现实么?
货币规则的新战场
上面这两个例子当然很典型,是美国文化和产业在华的双重“深耕”,不过更大的蝴蝶振翅还是来自于货币与支付规则的重塑。
去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突破100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68%,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币结算占双边贸易额的比重已上升至42%,极大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
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政府和央行持续推动的“支付链条”建设:
数字人民币试点在东南亚多个国家铺开,跨境清算行网络不断扩容。
“一带一路”本币结算体系已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能源、基建、农产品等多种大宗商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主导的SWIFT体系在对伊朗、俄罗斯等国实施金融制裁时频频遭遇挑战——各国纷纷寻求“脱美元”替代方案。
在这样的格局下,美国企业在华经营的利润回流,也正面临“美元折价”的双重考验。
一方面,企业将人民币收入汇回美国时,需要通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跨境手续,成本与不确定性陡增。
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结算活动直接以人民币或当地货币完成,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中介”地位逐步被削弱。
当星巴克、特斯拉等美国品牌在华“本土化”并深度嵌入中国供应链时,它们也在无形中为中国的规则制定和货币影响力扩张铺路。
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一带一路”本币结算的高速增长,正将全球贸易从“美元中枢”逐步转向“多元结算”时代。
美国企业若想摆脱这一“蝴蝶效应”带来的困局,唯有重新审视全球化布局:
在尊重市场多样性的同时,建立更灵活的金融与供应链策略,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博弈中保住主动。
否则,失去的不只是市场份额,更可能是全球规则的话语权。
而如果说美国家大业大,能受得住失去一个星巴克甚至特斯拉,但是全球话语体系的失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不过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特朗普明白么?明白的话他又愿意做些什么?
问题的答案没人知道。
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星巴克中国上财季营收7.44亿美元,同比上涨1%》红星新闻
《人民币成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央广网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