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持续在关注三季报业绩情况,今天在数据的时候,发现机械行业的几家公司,有些信号值得琢磨。
一家主营大型矿用运输设备的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近六成,单季增速接近翻倍。
另一家专注于选矿环节耐磨部件的企业也预告三季度利润超过上半年总和。
两家公司都没有什么热搜热度,也不是新能源或AI概念股,而是实打实做矿山装备的。
但是当铜价站稳9000美元/吨、黄金突破4200美元/盎司,或许推动全球矿业巨头纷纷开启资本开支扩张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次,是矿山装备能拿到订单吗?业绩会持续释放吗?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资源品有典型的周期属性。
当价格低迷时,矿山减产、推迟维护、延缓扩产;一旦价格站稳,利润恢复,最先启动的就是产能利用率提升和老旧设备替换。
这里有个时间差。
矿企不会因为某个月铜价涨了就立刻下单买新车新磨机。
他们会等趋势确认,等内部审批流程走完,等融资到位。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
而现在,这个时间点似乎到了。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24年全球主要矿业公司的资本支出同比增幅重回两位数,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现有矿山的技术升级和效率优化。
这意味着设备订单已经从意向转化为合同,而装备制造企业作为上游供应商,率先兑现收入与利润。
更重要的是,矿山设备的使用寿命普遍在8年以上。
过去十年,全球矿业经历了一轮漫长的去库存和低投入阶段。
如今这批设备进入集中更换期,叠加本轮价格上涨,形成了“更新+扩产”的双重拉动。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戴维斯双击”:量价齐升,利润率改善。
中国制造业走向海外,路径各有不同。
有的靠低价切入新兴市场,有的通过并购获取品牌和技术。
而矿山装备这条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伴随式出海”模式。
简单说,就是客户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当中资背景的矿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时,出于沟通效率、交付周期和服务响应的考虑,往往会优先选择国内配套设备商。
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不像纯商业招标那样完全依赖报价。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原本在国内服务大型铜矿、铁矿的企业,逐步出现在南美、非洲、东南亚的项目现场。
它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还包括安装调试、操作培训、备件供应等全链条支持。
这种“本地化服务能力”,恰恰是欧美老牌厂商近年来因成本压力而削弱的部分。
而中国企业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补上了服务短板,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
当然,这条路也不全是坦途。海外项目涉及复杂的合规要求、气候适应性和工况差异,对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出更高挑战。
但正是这些挑战,筛选出了真正有能力的企业。
很多人印象里,矿山设备是个“笨重”的行业——钢铁巨兽,柴油驱动,噪音震天。
但实际上,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变革。
首先是电动化。
随着矿区对碳排放的关注上升,新能源矿车开始替代传统燃油车型。
有数据显示,电动矿卡的能源成本仅为柴油车的一半左右,且结构更简单,维护频率更低。
已有中国企业向澳洲大型铁矿交付批量电动宽体自卸车,单个项目订单价值数亿元。
其次是智能化。
远程操控、无人驾驶、预测性维护等技术正逐步落地。
例如部分新建矿山已实现磨机系统的物联网监测,通过振动、温度、电流等数据建模,提前预判轴承磨损或衬板脱落风险,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最后是材料创新。
比如用于球磨机的新型复合衬板,相比传统高锰钢,不仅寿命更长,还能降低能耗5%以上。
这类看似不起眼的改进,在日均运行20小时以上的矿山环境中,积少成多就是巨大的经济价值。
那么产业链上的机会可以,笔者认为可以跟踪两个方向:
一是整机制造商。
它们直接受益于资本开支增长,订单可见性强,尤其是具备大型化、成套化能力的企业。但由于设备单价高、生产周期长,业绩释放节奏相对平滑。
二是核心零部件与易损件供应商。
这类产品更换频率高,需求更具弹性。一旦矿山开工率提升,备件采购会立即跟进。而且客户粘性强,一旦验证通过,后续复购稳定,毛利率也往往更高。
两者各有优势:前者看规模与全球布局,后者看技术和细分壁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