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亿,换来中国最尖端战机制造商的“新身份”。一场资本运作,搅动整个中国军工、资本、国际格局的神经。“蚂蚁吞大象”式收购,带来的不止是市场的惊愕,更是战略的深意。
2025年7月的中国资本市场,几乎被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事件刷屏——市值仅60多亿的中航电测,正式以174亿人民币收购了资产超千亿、年营收数百亿的成飞集团。这家被誉为“中国最神秘工厂”的战机制造巨头,背后是歼20、歼10等一系列国之重器。
收购方案公布后,A股市场、产业界、国际防务观察机构都给出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质疑“贱卖国宝”,有人担忧“军工证券化风险”,也有人看到“产业链升级的新样本”。
据中航工业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重组后新公司(中航成飞)总资产已突破1250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近50%。这组数据,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竞争加剧背景下,显得格外亮眼。这一切,源自一场“左手倒右手”,却影响深远的资本重组。
中航电测以“蚂蚁”之姿吞下“成飞大象”,表面看是市值的悬殊,实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内部的一次深度资源整合。成飞集团,成立于1958年,是歼20、歼10等主力战机的核心制造商。2022年财报显示,其营收高达672亿,净利润13亿。尽管体量庞大,军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困境——研发支出高企、现金流紧张、盈利能力有限。
另一边的中航电测,主营传感器、测控系统,是中国飞机“神经系统”的技术核心。虽然体量远小于成飞,却在资本市场拥有直接融资的通道。正是这种互补,促成了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双向奔赴”。
据深交所并购报告,成飞集团评估值约240亿,实际交易为174亿,原因在于内部资本溢价及国资监管要求。整个重组过程历时一年半,经过多轮审计与监管审核,确保资产安全和合规性。
此举的直接效果,是让中国军工产业链在“技术—制造—市场”环节实现了更紧密的闭环。中航成飞不仅拥有完整的战机制造能力,还能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对于中国军工而言,这种模式带来的改革红利,远超账面上的资产流转。
许多分析将这场收购视为中国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破冰之举”。成飞集团此前虽为航空工业集团核心资产,却受限于体制难以直接融资,创新动力受限。借壳上市后,资本市场为其打开了“活水口”。
在国际军工领域,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巨头早已通过上市实现“军工+金融”双轮驱动。中国军工企业的改革步伐,必须要有自己的市场化路径。中航成飞的上市,意味着中国军工迈出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军工证券化并非简单的“卖资产”。中国国防部、国资委、证监会多次强调,核心装备企业的控制权、决策权不会因上市而旁落。集团依然持有绝对控股权,关键数据、技术涉密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安全要求操作。
2025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评估报告》明确提出,军工高端制造必须加速“资本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推动军工“链主”企业与资本市场深度对接。成飞的重组,正是这一政策的前沿实践。
市场层面,重组消息公布后,中航电测股价一度出现“连续涨停”,市值三天内翻倍。资本市场对军工头部资产证券化的热情,反映出产业升级、国家安全与市场预期的“三重共振”。
成飞集团与中航电测合并的最大红利,在于产业协同的“化学反应”逐步显现。成飞的优势在于飞机整机设计与制造,而中航电测则掌握着传感器、航电系统等“关键神经元”。合并后,成飞可以在研发、采购、生产等核心环节快速整合中航电测的技术成果,提升战机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2025年6月,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新一代“歼20外贸版”,其航电系统、智能传感等多项核心部件均出自中航成飞融合团队。连美国《防务新闻》也罕见评论称:中国军工已步入“系统集成创新”新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25年上半年,中航成飞新签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8%,其中超四成来自高端无人机、智能装备领域。资本市场的“活水”,让研发团队薪酬结构更具弹性,也吸引了大批海归人才加盟。而在产业链安全层面,合并后的中航成飞大幅降低对外部供应商依赖,提升了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对于当前全球供应链频繁受地缘风险冲击的环境下,这一能力尤为关键。
成飞重组事件,恰逢国际安全格局剧烈变化。中美关系虽有回暖迹象,但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军事部署,台海局势持续升温。中国对军工头部资产的资本化、市场化运作,既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主动选择,也是内部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2025年7月,美方刚刚宣布新一轮对亚太盟友的军售计划,中国随即在台海举行高强度演训。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军工“链主”企业的市场化与资本化,将极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战略回旋余地。在国际博弈场上,不只是“谁的装备多”,更是“谁能更快更新、更快创新”。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年中业绩发布会上罕见表态:要在2025年内实现“军工资产证券化+自主创新”双百亿目标。成飞的资产重组,无疑是这一目标的关键起点。
成飞与中航电测的合并,被誉为中国军工改革的“破局者”。但这场“蚂蚁吞大象”只是序章,更多体量庞大、技术密集的军工企业正酝酿类似的“资本穿梭”。
有消息称,沈飞、西飞等兄弟单位均在推进资产证券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资本市场、产业链、创新体系“三链融合”,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配”。
产业分析师指出,军工行业的资本化、市场化绝非“简单融资”,而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它关系到创新生态、供应链安全、人才结构、国际市场开拓等多维度。成飞的成功借壳上市,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宝贵范例和数据支撑。
参考资料:歼20即将“飞”入A股!中航电测174亿元收购成飞过会
原创2024-07-12 09:02·澎湃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