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元面包 vs 10元平替,一面疯狂一面冷静?中国消费看不懂了!

30 万人挤爆面包节,35 元面包遭吐槽!烘焙行业 6000 亿市场内卷,全国性品牌为何难现?

国庆期间,某城市面包节单日涌入 3 万人,5 天累计吸引 30 万人次,总消费突破 500 万元。现场排队长龙绕场三圈,网红面包限购 2 个仍一抢而空。

同一时间,社交平台上 “35 元一个的面包贵不贵” 的话题阅读量破 2 亿,有网友晒出账单吐槽 “买三个面包花了近百元,味道和便利店 10 元款没差”。

一边是热闹的消费场景,一边是消费者对价格与价值的质疑。烘焙行业的繁荣背后,藏着难以忽视的焦虑。

鲍师傅创始人曾公开表示 “烘焙行业每 5 年就要洗一次牌”,2025 年上半年,红极一时的区域品牌红星前进南下长沙,首店开业不足 3 个月就因冷链成本过高调整产品结构,扩张之路遇阻。

6000 亿规模的烘焙市场,为何始终没有诞生真正的全国性巨头?行业内卷愈演愈烈的背后,品牌该如何找到破局之路?


一、内卷加剧:6000 亿市场的 “分散困局”

2024 年,中国烘焙零售市场规模达到 6110.7 亿元,同比增长 8.2%。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9 年这一数字将增至 8595.6 亿元,5 年间累计增长超 40%。

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各类玩家涌入,但行业格局却呈现出 “高度分散” 的特征 —— 全国性品牌缺失,区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行业 CR5(头部 5 家企业市场份额)不足 10%。

华东地区是烘焙消费的核心区域,门店密度占全国 35%。

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核心商圈,平均每公里就有 2-3 家烘焙店。广东、江苏则主导高端市场,单价 50 元以上的烘焙产品,这两个省份的消费占比合计超 60%。

与之相对,江西资溪 “面包军团” 以低价快周转策略覆盖下沉市场,当地走出的从业者在全国开设超 2 万家面包店,主打 10-20 元亲民价位,推动桃酥、肉松小贝等单品周期性流行。

2025 年,烘焙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剧变。

外资品牌加速退场,多乐之日关闭北京、上海等地 15 家门店,巴黎贝甜收缩二线城市业务,将重心集中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

本土玩家则呈现多元化涌入态势:喜茶、奈雪的茶推出烘焙子品牌,主打 “茶饮 + 面包” 组合;海底捞孵化 “拾㧚耍”,聚焦社区场景的平价烘焙;零食折扣店品牌也盯上烘焙赛道,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出 5.9 元吐司、8.9 元蛋糕等产品,直接冲击传统烘焙店。

行业内卷的驱动因素,藏在三个维度里。

2025 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面包店总量超 30 万家,其中近 40% 是区域性小品牌。

低门槛让大量创业者涌入,部分夫妻店甚至没有正规的生产资质,仅靠简单设备就能开工。

短保产品的特性又限制了品牌扩张 —— 多数面包的保质期只有 3-7 天,跨区域运输需要冷链支持,红星前进南下长沙时,仅冷链配送优化就额外投入 20% 运营成本,这让很多区域品牌不敢轻易踏出舒适区。

消费者对新鲜感的追求,进一步加剧了内卷。

现在烘焙产品的迭代周期缩短至 3-6 个月,前一年爆火的芝士脆,第二年就被碱水包、司康取代。

为了留住消费者,品牌不得不陷入 “上新 - 促销 - 降价” 的循环:新品上市首周打 8 折,第二周降至 7 折,月底直接买一送一,最终利润被不断压缩。

成本压力则让品牌雪上加霜。

2025 年 Q3,面粉价格同比上涨 6.3%,黄油、奶油等油脂类原料价格涨幅超 10%。上游成本传导至下游,立高食品作为烘焙供应链龙头企业,同期毛利率同比下降 2.4 个百分点至 28.9%。

终端渠道费用也在上升,核心商圈门店租金较 2024 年上涨 8%,社区店的线上配送成本占比从 12% 升至 15%。

二、困局与机遇:网红品牌 “昙花一现”,真品牌的窗口在哪?

当前烘焙行业的品牌,大多停留在 “营销驱动” 阶段。

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烘焙店的 “打卡笔记”,品牌花重金请达人种草,却很少思考如何传递稳定的品牌价值。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也多限于 “种草拔草” 的交易关系。

泸溪河是区域品牌中的佼佼者,在华东地区拥有超 300 家门店,但其核心客群中,仅 12% 能说出 “泸溪河” 品牌名称的由来。

鲍师傅凭借肉松小贝走红全国,却因早期品牌信息传递不足,陷入商标抢注纠纷 —— 全国曾出现 200 多家 “山寨鲍师傅”,品牌花了 3 年时间才完成核心城市的商标维权,错失了扩张良机。

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更短。

2025 年,高端烘焙品牌平均关店率达 37.1%,部分新晋品牌从开店到闭店不足 18 个月。

某主打 “低糖无添加” 的网红烘焙店,2024 年靠融资开了 50 家店,2025 年就因资金链断裂关闭 38 家,留下大量充值未消费的顾客投诉。

区域品牌则面临 “地域壁垒”,北方品牌难以适应南方的湿度与口味偏好,南方品牌进入北方市场后,又因供应链半径太长导致产品新鲜度下降。

困境之下,真品牌构建的机遇正在显现。

第一个机遇来自供应链升级。

冷冻面团、预制烘焙技术的成熟,破解了规模化难题。

立高食品通过冷冻面团技术,将门店制作环节从 3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同时降低 30% 的原料损耗,2024 年其冷冻面团产品营收突破 25 亿元。

2025 年,国内冷冻烘焙市场规模预计达 230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2 倍,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采用 “中央工厂 + 门店现烤” 模式,既能保证品质稳定,又能降低运营成本。

第二个机遇是消费者心智空白。

艾媒咨询 2025 年调研显示,72% 的消费者没有固定偏好的烘焙品牌。

在选择面包时,消费者优先考虑 “新鲜度”“口味”“价格”,对品牌的忠诚度极低。这意味着,只要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独特认知,就能抢占市场份额。

就像早期的元祖,凭借 “节庆蛋糕” 定位,成为很多人心中 “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 的首选,至今仍占据细分市场头部位置。

第三个机遇是本土蓝海市场。

过去,烘焙行业由外资品牌和区域品牌主导,全国性本土强品牌存在明显供给缺口。

2025 年,健康烘焙细分市场中,本土品牌市占率已超外资品牌 3 倍。消费者对 “中式烘焙” 的需求崛起,桃酥、蛋黄酥、荷花酥等传统品类销量同比增长 45%,这为本土品牌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方向。

某本土品牌推出 “二十四节气” 系列糕点,将青团、月饼与节气文化结合,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60%,成功从区域走向全国。

三、破局路径:从 “产品比拼” 到 “品牌深耕”,这三个案例值得看

真品牌的构建,不是靠单一产品或短期流量,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并用持续的行动传递给消费者。行业里已经有品牌走出了差异化路径,他们的实践或许能提供参考。

1. 卡位生态位:找到自己的 “独特坐标”

立高食品没有选择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店,而是聚焦 “烘焙供应链集成服务商” 的定位。

2024 年,其产品矩阵覆盖 1000 余种单品,不仅为烘焙店提供冷冻面团、酱料,还为茶饮店定制奶油顶、为咖啡店供应丹麦酥。

通过绑定下游渠道,立高食品的商超渠道收入增长超 30%,2025 年 Q3 市场份额升至 18%,成为隐形冠军。

Brunch & Cake 则走了 “美学 + 在地化” 的路线。

它的门店不只是卖面包的地方,更是年轻消费者的打卡地标。在迪拜门店,品牌融入中东香料元素,推出椰枣司康、藏红花蛋糕,同时采用美人鱼尾造型的装修设计,单条打卡视频在社交平台获赞超 50 万。

这种定位让它跳出 “面包卖多少钱” 的竞争,客单价达到当地同类品牌的 2 倍,仍能保持 90% 以上的上座率。

2. 提升品牌信息量:传递超越产品的价值

好利来的突破,在于将 “美与艺术” 融入品牌基因。它推出高端子品牌 “黑天鹅”,主打千元级蛋糕,采用天鹅造型的翻糖装饰,搭配银质餐具和专人配送服务,成为高端宴会的首选。

线下,好利来打造罗红摄影艺术馆,将面包店与摄影展结合,消费者在买面包的同时,还能免费参观摄影作品。

这种方式让好利来脱离 “烘焙店” 的标签,成为 “美学生活” 的代表,客单价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3 倍,复购率超 60%。

Cycle&Cycle 则坚守 “手作温度”。它的门店采用开放式厨房,消费者能看到面包师揉面、发酵、烘烤的全过程。

品牌还会在包装上印上食材溯源信息,比如 “这款吐司用的是黑龙江五常小麦,生长周期 120 天”。

通过透明化的制作过程和食材故事,Cycle&Cycle 构建了 “安心、健康” 的品牌认知,即使客单价比周边门店高 20%,仍能吸引消费者排队购买,会员复购率达 75%。

3. 打造差异化体验:让消费者记住你

巴黎贝甜的联名尝试,打破了烘焙产品的口味边界。

2025 年,它与亨氏合作推出川黔酸辣烘焙系列,将油泼辣子、酸豆角融入面包,推出油泼辣子鸡腿堡、酸豆角肉松包等单品。

这些看似 “奇怪” 的组合,上市首月销量就破 50 万份,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超 2 亿,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

稻香村则用技术赋能传统品类。

它采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非遗枣花酥,精准还原枣花的纹理和造型,同时搭配国潮包装,将传统糕点变成 “可收藏的伴手礼”。

这款产品溢价达 50%,2025 年中秋期间销量突破 100 万盒,还入选了 “非遗创新案例”,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蒙牛专业乳品的做法,是聚焦场景解决方案。

它推出马斯卡彭奶酪烘焙解决方案,针对家庭烘焙、咖啡馆、蛋糕店、餐饮渠道,提供不同规格的奶酪产品和配方支持。

比如为家庭用户设计 “10 分钟做提拉米苏” 的简易配方,为咖啡馆定制低糖版奶酪酱。

这套方案覆盖四大场景,单款产品月销达 50 万份,也让蒙牛从 “原料供应商” 升级为 “场景合作伙伴”。

四、行业未来:从 “内卷” 到 “重生”,本土全国性品牌要来了

烘焙行业已经告别 “模式红利” 的时代。

过去,开一家店、靠一款爆品就能赚钱;现在,竞争已经升级为全链条的系统能力比拼 —— 供应链效率、品牌认知、用户体验,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被市场淘汰。

内卷不是坏事,它正在倒逼行业升级。

那些依赖低价、流量的品牌会逐渐被淘汰,而真正用心做产品、建品牌的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

2025 年,健康化成为行业主流,低糖、无添加、功能性烘焙产品销量增长 55%;技术创新也在加速,AI 定制蛋糕、区块链溯源食材等新技术开始落地,这些趋势都会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未来,烘焙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效率,通过冷冻烘焙、中央工厂等模式,降低成本、保证品质;二是品牌文化深度,通过传递独特的价值主张,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

随着这些能力的积累,本土全国性品牌的批量涌现,将成为必然。

它们不会是简单复制区域品牌的模式,而是会带着清晰的定位、稳定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认同,走出属于自己的 “破卷” 之路。6000 亿的烘焙市场,正在等待真正的品牌时代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3

标签:美食   中国   面包   冷静   疯狂   品牌   消费者   行业   产品   本土   区域   全国性   市场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