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年年喜事都不少,今年,也不例外!
这不,近日,又有一震惊全球、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大喜事发生了!
6月28日,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号”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下水,首航取得圆满成功。
或许,有人不屑一顾,不就是一艘船吗,还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呢?
是一艘船不错,外表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内里呀,尤其是提供内燃机动力的燃料方面,绝对会震惊到你。因为,它采用的可不是什么普通常见的柴油等燃料,而是纯氨!
简单地说吧,就是用纯氨做燃料。
“氨晖号”搭载了一台200kW的高速气体内燃发电机组、2台100kW推进电机及双桨推进系统,满载50吨,额定航速为10节。
这次成功完成水上试航,意味着实现了纯氨燃料的稳定充分燃烧、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和氮氧化物(NOx)的有效控制等预期目标,也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航运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径,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水上交通能源体系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该船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旗下的深圳海旭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历经两年多的潜心研究,研发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攻克了纯氨燃料等离子点火技术、纯氨燃料持续燃烧技术和氨气高效催化裂解产氢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依托“制造大国”的优势和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条件,让我国的造船能力位居世界第一,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美国说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不错,但造船能力上,只是我国的二百三十二之一。
我国每天生产的船舶数量相当于一个法国舰队的规模。
我国在保持高超快速的造船能力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紧跟大势,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在动力燃料方面开拓多种渠道,寻找多种形式。
船舶大多采用传统的燃料,如重油、柴油。这些燃料,要么价格相对高,要么对环境的污染重。这不仅与我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相背离,也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国际协议《巴黎协定》不符。
《巴黎协定》旨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定各国应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本世纪中叶,碳排放净增量归零,以实现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
根据会议精神和要求,多数国家积极行动起来,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的我国也提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想圆满,甚至提前顺利实现这两个大目标,我国及早规划,及早行动。
如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如在农村,禁止焚烧秸秆,尽可能地减少对蓝天地污染和伤害。
如大力推广新能源电车,补贴电车,引导消费者把目光专注于新能源的同时,也是在践行“双碳”计划。
如在船舶的燃料选择上,向氨燃料、氢燃料和甲醇燃料等清洁、高效的能源上发展。
氢燃料虽然具有清洁、高效的特点,但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目前尚未广泛用于船舶。
甲醇燃料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好的环保性能,但目前应用较少,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比较而言,氨燃料,就成了最为合适的选择了。
氨燃料,是一种不含碳的燃料,燃烧产物主要为氮气和水,理论上可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氨,不仅具备常用燃料所需的各大特点——廉价、易得、易挥发、便储存,低污染,高燃烧值,高辛烷值,操作相对安全,而且还可与一般材料兼容。
氨的能量密度是氢气的3倍,易储存运输,适合重载交通场景。
液氨的比重与汽油相近。氨每千克5090大卡,汽油每千克10296大卡,虽其燃烧值仅约为汽油的一半,然而氨的辛烷值却远高于汽油,因而可大大增加内燃机压缩比以提高输出功率。氨内燃机的热效率可达50%甚至近60%,是通常汽油内燃机的两倍以上,因此也就足以在多种用途中成为可取代汽油的燃料。
价格也便宜好多。每吨液氨的价格只有2500元,但却能完全替代每吨10000元的成品汽油。
氨有这么多的优势特色在,且还与国家的长远目标息息相关,所以才被科研人员作为重点钻研探究的对象。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以氨为动力燃料的“氨晖号”能被研发出来,且首航成功,成为我国引以为豪的大喜事,还强烈地震惊了世界,推动了船舶在能源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跳跃和提升。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表示,纯氨动力示范船的成功运行具有划时代意义,充分验证了氨氢融合燃料未来可推广应用到海洋运输、陆上交通、工业和生活锅炉以及固体燃料电池等领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内河航运和海洋运输领域,推广使用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动力推进技术已成为全球航运业共识和未来发展趋势。
所以,我国率先在新能源领域进军研发,走在世界前列,非常明智,也更有前景。
而今,我国率先研发并首航圆满成功,意味着以纯氨为动力切实可行,必将吸引更多船商的眼光,让他们心动和行动。到那时,不仅是我国国内,还是国外,都一定会航行着由我国研制的纯氨动力船舶。
这是形势所需,也是大势所趋!
能源研究院和海旭公司技术团队表示,将遵循市场化、产业化逻辑,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优化工程方案,升级相关设备,不断提升船舶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同时大力开发标准化、系列化产品,为氨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很显然,他们要时刻锚定氨燃料这个目标,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始终居于新能源的领跑者位置。
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研发团队的敬业精神和拼搏志向震撼和喝彩!
是他们,让我国在纯氨燃料领域有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让我国的船舶在动力输入方面又多了一种选择,让我国的船舶制造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让我国的声名再次鹊起!
有这些废寝忘食、矢志不渝和精忠报国的科技人才在,何愁不能让我国的船舶在动力燃料上独树一帜和大放异彩呢?
在此,我们不能不向这些科技工作者们致以诚挚地谢意,并由衷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他们,才是我国的骄傲,才是民族的脊梁!
【我是@心花手中开,感谢你的阅读,也希望你能点赞、评论和转发,带给更多的人知识、道理和能量!】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