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布考古新发现!

来源:西安发布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会,发布了陕西泾阳马家堡北魏孙定仁墓、陕西西安唐新罗质子金泳墓等考古新发现。

西安市雁塔区发现

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2022年4-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东姜村的38处古代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域北临西安绕城高速,东邻东仪路,西距皂河约2.5千米,其中包括唐代新罗质子金泳墓。

这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

在唐新罗人墓志

项目负责人夏培朝介绍:“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北距长安城外郭城城墙只有两公里。这是一个长斜坡、单天井的单室土洞墓,盗扰比较严重,棺椁已不存在了,也没有发现人骨。但还是发现了比较多的随葬品,共计83件(组),以陶俑为主。”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新罗质子金泳的墓志。墓志记载了金泳的生平,主要是他在唐的经历。这是我国目前首次经过科学考古发现的第一座新罗王室成员尤其是质子的墓葬。”

“质子好多都是回国归葬的,葬在长安周边的并不是很常见。新罗国质子在唐的墓葬发现数量极少,而该墓不仅形制完整,且纪年明确,是极为珍贵的考古学资料。已发现的新罗王室成员信息仅见大历九年(774年)的金日晟墓志,但来源不明。金泳墓志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在唐新罗人墓志,背景信息明确。”

其祖父和父亲也为质于唐

新罗质子多娶唐人

据墓志,该墓墓主系唐新罗质子金泳,生于天宝六载(747年),于贞元十年(794年)逝于长安城太平里馆第,终年48岁。

其祖父金义让为新罗国王堂兄,开元初入唐,不见史载。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定陵(唐中宗李显及和思皇后赵氏的合葬陵)陵园遗址中发现了一尊蕃酋像的躯干残块,残存“卫将”和“金义让”五字。

金义让入唐后授官,终至金紫光禄大夫、试太常卿,在唐有三子,长子即墓主金泳之父,名讳志文不载,同样宿卫唐廷而获授官职,任中散大夫、光禄少卿。

金泳夫人为太原王氏,偃师县令王千龄之女。结合金日晟夫人张氏,表明在唐宿卫的新罗质子多娶唐人。

曾两次参与唐廷对新罗的

宣慰、吊祭、册立

夏培朝介绍,金泳质子身份承袭其父,仍宿卫唐廷,曾以副使身份参与过两次唐廷对新罗的宣慰、吊祭、册立事宜。

第一次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正使为归崇敬,对新罗国王金乾运及其母亲进行了册封,金泳在行前获授官职“将仕郎、试韩王府兵曹参军”。

第二次是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任吊祭册立副使,试卫尉少卿,出使新罗。贞元元年唐廷两次派遣使者前往新罗,分别对金良相、金敬信进行册命,金泳参与了第二次出使,正使名字史料无载。

两次出使后,新罗国王金敬信奏请唐廷让其兼任蕃长一官,此后金泳再无出使活动,直至终老长安。

葬礼由长安县令主持操办

葬地或为其家族墓地

夏培朝介绍,金泳的葬礼由长安县令主持操办。另一位新罗人金日晟的葬礼由万年县令监护。一切皆由官给,这似乎在当时已成为惯例。而长安、万年二县均为京县,二人的葬事分别由长安县令、万年县令负责,表明了唐廷的重视与恩宠。关于葬地,金泳“窆于城南毕原之北,府君叔父之次”,该处应为其家族葬地。

在该墓东部约15米处为本次发掘的唐大中八年(854年)苏道渭墓,墓志载葬地为长安永寿乡之毕原,可知毕原即在当时的永寿乡境内。虽然金日晟墓志具体出土地点不明,但据志文载“诏葬于长安永寿之古原”,推测其墓葬也应位于金泳墓附近。这为探寻唐代外蕃贵族葬地规划提供了新的线索。

质子是否可世袭

怎样世袭?

夏培朝认为,唐新罗质子金泳墓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意义。

首先,考古要讲二重证据法,地下材料和地上材料要结合,包括出土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的结合。金泳墓志内容和史书的记载,很多都是可以对应上的,也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可靠性。同时,墓志里面也有一些历史记载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补充史料的空白。

第二,关于唐代质子制度的研究。通过墓志记载可知,金泳家族从其祖父金义让开始,到他的父亲,再到金泳,三代都在唐为质。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子,可称得上“质子世家”。这对研究唐代质子制度尤其是质子是否可世袭、怎样世袭的情况填补了一个资料空白。

第三,也为研究唐代质子的生活、婚姻以及政治活动打开了一个窗口。通过金泳墓志可以非常清晰完整地了解新罗质子婚姻状况包括其职业经历等。

夏培朝认为,作为新罗质子,其陪葬品与中晚唐同一时期西安发现的其他墓葬随葬品没有区别,这也说明完全融入到了整个唐文化里,没有发现新罗的特点。

泾阳发现

北魏豳州刺史孙定仁墓

2023年4-8月,为配合机场高速联络线马家堡至泾阳公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发掘了北魏孙定仁墓。

据项目负责人王红英介绍,该墓形制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志文内容详实,是西安周边近年来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北魏纪年纪名墓。

墓葬正射影图

墓主人生前为豳州刺史

曾参与镇压河北起义

发掘表明,墓葬坐北朝南,为带有长斜坡墓道的穹窿顶砖室墓,总长约42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室位于墓葬最北端,由主室和东侧室组成。

穹隆顶墓室外部结构

主室是在土圹内砌筑的穹窿顶砖室,平面呈弧边方形,面积约35平方米,顶部高约6米。墓底铺地砖呈“人”字形平铺,墓室四壁可见白灰抹墙。

东侧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底部铺砖,壁面涂白灰,内有人骨一具,未成年。

考古发掘现场

随葬品均出土于主室内,共164件(组),包括石墓志以及俑群和鼓、碗、壶、灯、灶、仓、井、踏碓等陶明器。

其中墓志位于墓室东南部,俑群集中出土于墓室中部和南部,明器主要出土于墓室中部。

墓志拓本

“墓主孙定仁不见史载,根据墓志志文,其生前为豳州刺史、阶陵县开国伯,曾参与北魏末期镇压河北起义和关陇起义的重大事件,太昌元年‘陨身中野’,葬于长安,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其下葬的时间为太昌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公元533年1月23日,这就明确了该墓葬的准确年代。”

墓室南壁出土陶俑

把半模半平风格陶俑

提前到了北魏末期

王红英介绍,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葬的流行形制——长斜坡墓道、弧边方形砖室。

风帽俑

陶羊

“从出土器物来看,陶俑采取了前半模,后背抹平的制作方式。之前一看到这种前半部分为模、后半部分抹平的陶俑,都觉得它是西魏时期的陶俑。但从这座墓葬出土的陶俑可以确定:北魏末期已经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陶俑。也就是说,把之前认为的属于西魏时期的陶俑典型风格,至少提前到了北魏末期。这就为后来研究此类陶俑,提供了分型分式的标杆。”

双髻俑

“另一方面从人物研究而言,虽然墓主孙定仁不见史载,但其墓志涉及到镇压关陇起义、镇压河北起义,这些事件都是可以和文献对应上的。因此这对研究北魏末期的政治格局、军事格局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

发掘简报公布

墓主应为芮国国君夫人

9月4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近日公布。Ⅰ区M3是刘家洼芮国无墓道墓葬中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墓葬,墓主应为芮国国君夫人。

刘家洼芮国遗址位于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1.5千米处,东北距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约60千米。2016年11月末,该遗址墓葬因被盗掘而发现。2017年初,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夯土基址、高等级墓地等遗迹,从遗址规模和遗物等级可以推断该遗址为春秋早中期芮国后期的一处都邑。

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出土的玉璧(资料照片)。

东Ⅰ区墓地是该遗址发现的四处墓地中等级最高的,包括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两墓东西并列,从墓葬规模、遗物等级看,应为春秋早中期时的芮国国君墓葬。在2座“中”字形墓葬中间,有1座无墓道大墓M3,虽经盗掘,但是墓葬位置重要、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出土较多遗物。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墓中没有出现青铜兵器的特点看,墓主应该是一位女性,为M2墓主夫人。

M3在刘家洼芮国墓地中是为数不多带有壁龛的墓葬,也是唯一一座有殉人的墓葬。这种墓葬形制与殉人不仅在芮国墓葬中显得非常独特,在姬姓周人墓葬中也独树一帜。考古人员在墓葬原位发现2件铜鼎、1组钮钟和1组镈钟。2件铜鼎形制近同,只是小大有别。根据这3组铜器,考古人员判断该墓葬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早中期之际至春秋中期偏早阶段,下限在公元前640年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M3墓葬内有诸多秦国元素。如出土的玉器,其纹样风格可以分为周式和秦式。M3墓室四壁上有9个壁龛和殉人,这种墓葬形制和葬俗在春秋早中期的秦文化墓葬中也存在。殉人是战国中期之前秦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俗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从春秋早期晚段至被灭国之前,秦国对芮国的政局有极大影响,双方关系密切。考古人员判断,M3这位芮国国君夫人很可能来自秦国,因而可以将姬姓周人与嬴姓秦人的文化融于一墓。

延安冯庄北魏墓葬考古成果公布

丰富了陕北古代墓葬研究资料

9月4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北魏墓葬发掘情况近日公布。该批墓葬为认识陕北地区北魏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13年6月至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蛇连沟村口的山坡上发现一处墓地,共清理出24座古代墓葬及1座砖窑。其中,编号为M8、M18和M23的3座墓葬经考古人员初步研究,判定属于北魏时期。

M8为竖穴墓道土洞墓,略呈东西向,平面呈“甲”字形,其结构由墓道、封门和墓室3个部分组成。该墓曾遭盗扰破坏严重,仅出土铁鍑及陶罐各一件。

M18是带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似折背刀形。墓中发现有一具成年男性骸骨。该墓出土陶罐、陶壶、铁鍑和铁带饰等5件器物。其中,带有贯穿口的陶罐,大孔四周分布着等距围绕的小孔,应当是源自匈奴,被鲜卑人继承的一种器物。

M23同样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结构由墓道、甬道、墓室3个部分组成。墓主人为成年男性,保存状况较好。墓葬出土随葬遗物6件,包括陶罐、盘口罐、陶壶、铁鍑、铁带饰和铁衔镖等。

3座墓葬均为小型土洞墓,均出土了形制近似的双耳深腹带有镂空圈足的铁鍑。可以初步推断,这3座墓的墓主人属于同一时代及相同族属。

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铁鍑既是炊具、食器,也有可能兼有祭祀礼器功能。类似的铁鍑最早发现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东汉墓中,学界称这种铁鍑为鲜卑铁鍑。它源自匈奴,使用更加广泛。

3座墓葬当为北魏平城时期墓葬。该批墓葬的发掘,为探索与墓葬相关的遗迹(如丰林故城)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古代墓葬的研究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陕西   墓葬   新罗   质子   墓志   北魏   墓道   陶俑   形制   墓室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