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校,当大官,做汉奸,最后妻离子散,客死异乡

旧时的山东农村

如果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李圣五(1898-1989),那就是汉奸文人。他出身寒微,靠勤学苦读改变命运。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再留学英国牛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能够就读三个国家的最高学府,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屈指可数的学霸。归国后,先后到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又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和《东方杂志》任主编,再为《中央日报》主笔。但在国难当头之际追随汪精卫,历任伪政府司法部长、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典型的汉奸骨干分子。抗战结束虽没遭枪毙,逃过一劫,流落香港做寓公。然观其一生,总让人嘘唏叹息,始终挣脱不了名利的牢笼和困扰。用其幼子李讷教授(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生院院长、语言学教授)话来讲,就是心中只有政治和权力。

当然,吃五谷杂粮之人,谁不渴望名利双收?谁不希冀高官任做、骏马任骑、金银成山?但任何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相应的伦理,顾及普遍的孝道,要受到道德的约束。否则,就要名声狼藉,就要被世人所不齿。而李圣五,虽外表光鲜亮丽,但他最亲之人,却饱受其苦,惨受其累。再套用李讷教授的话来说,那就是“他(李圣五)为了读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抛弃了父母、糟糠妻子和两个女儿。他为了高官厚禄,抛弃了良心,抛弃了同胞,抛弃了祖国。他为了东山再起,让全家为他陪葬,又抛弃了第二任妻子,抛弃了所有六个儿女。最后,他也把自己抛弃得干干净净,一无所有,比他20岁离开山东老家时还要赤贫。”

旧时的山东农村

李圣五出生于山东泰山脚下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才供其读到高中,1917年,李圣五毕业时可谓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但为了考北大,他不顾父母年迈妻儿幼小的现实,毅然到济南附近的一个小城一边拉黄包车,一边复习功课。李圣五10岁时,家里就给他找了个童养媳,中学毕业时,已有两个女儿。全家人住茅草屋、忍饥捱饿熬到其高中毕业,本指望能够工作挣钱,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可李圣五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家里的老幼完全不理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近一年的时间里,李圣五白天拉车,晚上则挑灯夜读。当然,他也极度节俭,为攒钱,只喝小米粥吃腌菜。尽管父母“常常用能想到的最恶毒语言诅咒叱骂”他,但李圣五都不为所动。1918年,李圣五如愿以偿,实现了上北大之梦。在北大,又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并且,自此之后,就没有再踏足过养育他的小村庄。

旧时的山东农村

李圣五在北大学业上的荣誉一个接一个,这也成就了他毕业后赢得奖学金东渡扶桑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学研究生。两年后又获得另一项研究生奖学金,远赴重洋到英伦的牛津大学读法律学博士。他在北大读书期间结识的第二夫人一直陪着他留学。而他在老家农村的糟糠之妻和两个女儿,似乎从记忆里完全抹去了。“在他80多岁之前,从来没有看过她们,从来没有给她们写过信,也从来没有打听过她们的下落”(李纳教授原话)。

学成归国后,李圣五大展拳脚,成了名噪一时的笔杆,“成了政治文化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因为汪精卫文人出身,又能言善辩,加上年轻时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勇气,很受李圣五推崇。而李圣五的才华,也得到汪精卫赏识。他们就成了国民党中文人派系里的主要人物和骨干。抗战中汪精卫叛变投敌,李圣五紧跟其后,成了傀儡政府里的要员。抗战结束,李圣五在法律界的旧友为他说了好话,只是被判有期徒刑,而没有像其他汪伪大汉奸一样被枪毙。1948年,国民党败退之际,再被释放。基于政治背景,李圣五选择香港作为其避难之地。

在李圣五被关押坐牢时,他们全家也被赶出部长官邸,窝居于贫民窟。在被抄家时,李家有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没被军警发现。这笔钱成了李圣五谋划打通政界关系和重返权力中心的最后资本。当时,他的一个女儿患肺结核,还一个女儿得了风湿性高烧,已到生命垂危的地步。尽管如此,李圣五仍坚决不准妻子动用其中的一分一毫给孩子治病。以致一个女儿落下后遗症,遗憾终生。

旧时山东农村

到香港后,女儿的肺结核病尚未治愈,李圣五不送孩子去治病,却逼其把辛苦做售货员所赚之钱上交给他。还企图强逼最小的女儿嫁给一个富翁做妾,来换取政治上的联姻。那时的李圣五,做中华书局总编,按理说,收入不错,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总想恢复昔日的荣光,“把积蓄大都花在宴请每一个与美国或者英国有关的人” (李讷教授原话)。例如学术界的,中情局的,还有传教士和路过香港的政要等。“多次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时任国务卿杜勒斯,陈述他对东亚时政的分析,以期得到这些西方政要的赏识” (李讷教授原话)。还经常不惜钱银和与他有相同政治野心的旧友聚会,沉浸在谄媚奉承之中。却又任由几个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孩子离家闯荡,自谋生路。

他的第二任妻子最后忍无可忍,在五十多岁,身无分文,又缺乏生活技能的境况下,毅然决然结束三十多年的婚姻离家出走,投身神学院,并终生不再和李圣五相见。

没几年间,一个八口之家,就剩下李圣五和仍需要靠他维生的小儿子李讷。然此时的李圣五,为试探大陆政府对其态度,竟不顾小儿子的危险,威逼利诱其到广州的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读书。结果苦读一年后,虽成绩优秀,却没被任何大学录取。学校老师代表中央政府海外华侨办公室郑重告诉李讷:“你父亲把你送回内地,他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这次试水,是想试探自己是否可以在中国政坛东山再起。”李圣五的诡计被大陆摸得一清二楚,企图被揭穿,父子自然反目。之后,小儿子也离他而去,李圣五真正众叛亲离。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梦想中的威望与权力都化为泡影,李圣五成了一个孤独的漂泊者。

旧时山东农村

“他的脑子里只有两根筋,一根是声望,一根是权力,合二为一就编织成他人生唯一的追求”(李讷教授原话)。李圣五所奉行的逻辑是,如果他能飞黄腾达,那他身边的人也就能跟着沾光受惠得益,可以享受他带来的财富。所以,为了他的官途,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没有底线,可以利用身边最亲之人甚至牺牲他们的幸福。

在李圣五做汪伪高官之时,确实给远在山东的父母寄过不少钱,这是事实。但对于父母,李圣五仍是很有亏欠,尤其是他的结发妻子及两个女儿,李圣五连天基本的责任与义务都没有尽到。对于后来的妻子儿女,也是尽可能的当成工具。“他完全变成了追求名利的奴隶,只懂得追求传统知识分子所梦寐的成功”(李讷教授原话)。

李圣五悲剧式的人生,对所有脑子里只有名利二字的传统知识分子,也许是个难得的警醒和警示。


(注)参考数据:1.《回头无岸》(李讷着、石毓智译,开明书店2023年出版);

2.《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金雄白着,李敖出版社1984年出版);

3.《审讯汪仂汉奸笔录》(南京市档案馆着,凤凰出版社2004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汉奸   妻离子散   大官   原话   山东   香港   旧时   异乡   名校   妻子   教授   女儿   父母   农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