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康路10平咖啡店,40℃高温排50分钟,就为一杯杯壁结霜的冰咖啡?
这家店是三立方和德国“磨王”Mahlkönig合作的全球首家Dirty专门店,上个月20号开业。
原木色装修,主推肉桂、香草荚、朗姆酒三款风味Dirty。
每杯用的玻璃杯,都要放进实验级冰箱冻到-86℃。
顾客点单后,店员戴厚手套用夹子取杯,倒自制特调奶,奶液碰到冰杯瞬间结奶霜,再浇热浓缩。
一杯卖26块,店员说要40秒大口喝,喝完挖杯底奶霜吃。
有顾客说来了三次都售罄,喝完的空杯有人用来插花,有人当香薰容器。
现在这股“超低温风”吹到了成都、南京等城市。
南京Year Year Coffee、柳州ORI Coffee、苏州Title Coffee都推出类似产品。
昆明“愿者上钩”的“冷冷的Dirty”,喝完奶霜能拌蓝莓、菠萝蜜果酱。
大连Coffeetron_脑洞大开用-196℃液氮杯,取杯时白雾缭绕,倒奶结霜快,浇咖啡有“咔嚓”声。
大连、湘潭还有用冰块装咖啡的,把浓缩和牛奶倒进巨型冰块凹槽,透明和深色碰撞,成了打卡热门。
这款咖啡火,关键是独创和新鲜。
-86℃冰杯颠覆传统出品,杯壁结霜让夏天的热有了具体的对抗感。
喝的时候冰火两重天,风味层次更突出,符合年轻人对新奇的追求。
“先喝后吃”的方式也特别,很多人冲“没见过”“没喝过”来打卡。
体验者说不会粘嘴,因为嘴巴湿润,液体流动,不用担心。
还有人喜欢拍杯壁的白霜,发社交平台,满足“视觉打卡”的需求。
业内说这股“低温风”门槛高。
冷冻设备和耐低温杯子要几十万,单杯成本比普通咖啡高。
产品单一,每天卖100杯,月营收也就几万,回本可能要一年以上。
冷冻设备需要持续供电,一旦停电,杯子温度上升,就做不出结霜的效果,影响出品。
还有标准化问题,比如“-86℃”是不是真的能达到,很多店只是把杯子冷冻,背后有难题。
有资深咖啡从业者说,这种“体验型”产品注定是引流工具,适合小众咖啡店吸引顾客。
但这杯咖啡证明,消费者愿意为极致差异化体验买单。
独立咖啡店要和连锁大牌不一样,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只是这种体验型产品,能不能长久?
成本和标准化问题不解决,可能只是短期引流工具。
毕竟,咖啡的本质是味道,如果只是靠“-86℃”的噱头,没有稳定的风味和服务,可能火一阵就凉了。
独立咖啡店的核心是“小而精”,如果为了引流而投入大量成本做“超低温”,可能会偏离原本的定位,得不偿失。
这杯“-86℃冰杯Dirty”火了,火在新奇,火在体验。
但独立咖啡店要长久,还是要回到咖啡本身,味道和服务才是根本。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