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每天八个小时工作制,试问国内有几家公司能做到?
雷军在大众面前的“克制贪婪”滤镜,被11.5小时工时击碎。
就在刚刚,小米公司因一条员工爆料冲上热搜:“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工时不足8小时需写说明,排名靠后或被约谈清退”。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人们震惊的不仅是数字本身,更是雷军“工程师文化”“以人为本”的承诺与现实的割裂。
雷军曾高调宣称“程序员是老大”,在小米食堂悬挂标语,用百万美金奖励技术创新团队。
然而,当员工的实际工时被曝光为“早9点到晚8点半”的日均11.5小时,且长期存在“隐形强制加班”时,公众的质疑被瞬间点燃。
这种反差,如同“科技乌托邦”的崩塌,一边是创始人用情怀编织的“参与感”神话,一边是基层员工在工时排名中挣扎的疲惫身影。
雷军的“亲民企业家”形象深入人心,而高强度加班制度却暴露了资本逐利的本质,触发了公众对“伪情怀”的抵触。
科技大厂的一举一动本就备受关注,叠加小米作为国产硬件巨头的流量属性,事件迅速发酵为对“996文化”的又一次声讨。
“工时排名”“末尾淘汰”等管理手段被具象化,无数职场人联想到自身遭遇,形成情感共鸣。
面对质疑,部分声音认为“加班在互联网行业并不罕见”“小米福利已属优渥”。
但争议的核心并非加班本身,而是其制度化的压迫性。
据爆料,小米员工请假一天即导致日均工时不足8小时,需额外加班弥补;外包员工若单日工时不满11小时,次日便会被约谈。
这种将工时与绩效、去留直接绑定的机制,本质上是以“效率”之名行“压榨”之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通过“口头要求”“不留痕迹”的方式规避法律风险。
例如,小米员工透露“领导仅口头传达工时标准”,而《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且需支付1.5-3倍工资。
若企业以隐形手段强迫员工“自愿加班”,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赤裸践踏。
当然,有观点认为,舆论对小米的批评是“选择性放大”,毕竟加班现象在各行业普遍存在。
然而,公众的愤怒恰恰源于对“标杆企业”的更高期待,连一家标榜“人比制度重要”的公司也陷入加班泥潭,普通人还能对职场公平抱有多少希望?
如果说小米员工的困境尚能引发讨论,那么另一群人的遭遇则长期淹没在沉默中,他们就是银行员工。
据劳动报调查,71.3%的银行柜员超时工作,日均工时普遍超过10小时,且早晚接送库、盘账等“隐形加班”不计入工时,无加班费或补休。
一名柜员描述:“开门前1小时到岗,关门后干等运钞车,日均义务劳动2小时以上”。
而他们的平均月薪仅为6640元,远低于互联网行业。
更残酷的是薪资不均,2024年,零售之王招行人均薪酬58.1万元,但一线柜员收入与高管天差地别。
长短款罚钱、客户投诉、强迫症式点钞,柜员自称“金融民工”,身心俱疲。
然而,银行人的苦难鲜少成为热搜,公众对“金饭碗”的刻板印象,掩盖了基层员工的真实生存状态。
小米员工因工时争议登上头条时,银行柜员仍在默默承受“12小时工时、6640元月薪”的日常。
小米加班争议的爆发,撕开了职场文化的遮羞布。
但若舆论止步于对单一企业的批判,则是对更广泛劳工权益问题的逃避。
我们需要追问,为何法律明文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在现实中沦为“纸上福利”?
职场公平不应因行业、薪资或企业光环而区别对待。
无论是小米员工的11.5小时,还是银行柜员的12小时,都是对劳动者尊严地剥夺。
雷军的“克制贪婪”若止于口号,终将沦为资本游戏的注脚;银行的“金饭碗”若盛满血汗,也不过是镀金的枷锁。
打工人为小米员工鸣不平时,请别忘了那些银行员工的沉默身影,他们的困境,同样需要被看见、被改变。
职场文明的进步,从不该有“选择性共情”。
更新时间:2025-04-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