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家住北方的周叔叔刚从梦中惊醒,隐隐感觉到胸口闷痛。他习惯性地认为这不过是最近天气太冷、感冒没彻底好。
可谁想到,就在他准备翻身继续休息时,突然一阵强烈的胸闷、冷汗直冒、呼吸急促,一下子让他动弹不得。家人发现异常,匆忙呼叫120,可救护车赶到时已然回天乏力。医生的叹息和家人的哀痛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个冬夜最无力的注脚。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每到冬天,心梗的消息就格外多?”不夸张地说,近年来心梗去世人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冬季更是飙升。
不仅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频频“中招”。是不是天冷真的会要命?医生含泪苦劝:不管你多大年纪,天冷必须守住4个原则,否则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那些我们以为的“小毛病”,在这个季节却可能成为决定生死的“冷箭”。你知道,80%的心梗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吗?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关键细节,错失了可逆的时机。到底该如何应对?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全国范围内心梗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的时段。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冬季心梗死亡率比夏季高出约40%。有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坦言:“最近,每天都能遇到好几例心源性猝死,最小的只有38岁。”

为什么会这样?低温让人体血管自动收缩,血压升高,心脏供血负担骤增,极容易诱发冠脉痉挛,甚至导致心肌坏死。
哪怕你平时体检正常、没有“三高”显著问题,也无法掉以轻心。冷空气、清晨骤然起床、洗冷水澡、熬夜通宵,这些生活习惯,都可能成为“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更要命的是,超过50%的心梗患者在送医前就已经离世,因为早期症状“不典型”,让人误以为只是累或胃不舒服。数据显示,约一半心梗发作者因未能早点识别、呼救,而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在寒冬,这样的遗憾正在不断上演。
别以为“心梗”只是老年人的专利。45岁以下心梗的发生比例逐年升高,诱因大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

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导致血管内斑块更早形成,高风险人群开始低龄化。暴饮暴食、吸烟喝酒;让血液更黏稠,冠状动脉更容易堵塞。“感觉没问题就不体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最主要隐形帮凶,越年轻越容易忽视。
医生提醒:冬天的心梗,不仅“无声无息”,还越来越“多元化”!有些病人发作时没有胸痛,反而表现为胃胀、疲倦、出冷汗、恶心,极容易被误判为小毛病。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80%的心梗完全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预防。医生含泪苦劝:不论你多大年纪,每当天冷,务必牢记这4大应对法则:
起床需慢,冷天别“猛起猛动”
冬季清晨,是心梗发作最集中的时段。醒来后建议在床上多停留3-5分钟,轻活动四肢、慢慢起身,避免因血压骤升加重心脏负担。

保暖要全面,尤其头脚不能冻
很多人只重衣着,忽略了“头脚”是最重要的散热部位。戴帽子、穿厚袜子、风大出门戴口罩围巾,关键部位别冻着,大大降低血管收缩的几率。
定期自测血压血糖,疾病筛查不靠“感觉”
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是冬季心梗的三大主因。每月至少测一次,家里老人或慢病患者更不可懈怠。早发现才能早干预,切忌“症状才检查”。
饮食+运动,远离烟酒,身体有信号要重视
饮食别过咸、过油腻,晚上7点前吃晚饭,多吃蔬菜、鱼类、豆制品有利于血管健康。
拒绝饭后一支烟、冬天贪酒取暖,烟草和酒精都是诱发心梗的危险信号放大器。

运动需热身,推荐快走、慢跑、八段锦等室内有氧运动,避免冷空气刺激和剧烈负荷。
若有胸闷、疲乏、呼吸不畅、心慌等不适,无论轻重,须引起警觉,第一时间就医筛查。
还有一点,心梗急救窗口只有“黄金120分钟”。家里备好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并知晓正确用法,如怀疑心梗发作,务必立即拨打120,切勿硬撑或者自己送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