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来临:老辈人常提的“四不”生活建议,顺应时节更养身

秋尽冬始,当清晨的寒霜裹着凉意漫过窗沿,立冬便悄悄走近了。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生活里,不少人会循着老辈流传的四不经验调整作息,这些说法无关绝对禁忌,更多是顺应时节的温和提醒,藏着对身体的细致关照,不妨随节气慢慢了解。

第一“不”:慎在寒时急洗,别让头脚受凉

立冬后气温骤降,不洗并非完全禁止清洁,而是建议避开一天中最冷的清晨或傍晚,尤其别刚从室外奔波回来就用冷水洗头、洗脚。中医里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立冬后人体阳气本就趋于内敛,冷水刺激头部易让寒气顺着经络入侵,可能引发头痛或感冒;脚部作为气血末端,受凉则会影响全身循环,让人手脚冰凉更难缓解。若当天需要清洁,建议用38℃左右的温水,洗完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头脚,裹上保暖的衣物,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灵活调整,比硬扛不洗更实用。

第二“不”:少动烦躁怒气,护好冬日肝气

冬藏不仅是身体的休养,也包括情绪的平和。立冬后日照时间变短,天气常显阴沉,人容易因琐事烦躁、忍不住动怒,老辈说不怒,其实是怕情绪波动扰了阳气的收敛。中医认为,怒伤肝,冬季肝气本应随阳气一同潜藏,若频繁发火,容易让肝气郁结,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不妨试着放慢节奏,午后晒晒太阳、煮一壶温茶,或是翻本喜欢的书,哪怕只是安静坐着发会儿呆,让情绪跟着时节沉下来,比硬压着怒气更舒服。

第三“不”:别过早穿厚裹身,避免闷汗伤阳

立冬添衣是常识,但不穿指的是别盲目把厚羽绒服、加绒裤一股脑穿上。刚入冬时,身体还在适应降温,过早穿得过于厚重,稍微活动就容易出汗,汗液蒸发时反而会带走体表热量,比穿得适中更易着凉。建议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上身穿轻便的毛衣或薄羽绒服,方便进出室内时增减;下身搭配秋裤或薄毛裤,重点护住腰腹和膝盖,膝盖受凉易引发关节不适,腰腹保暖则能护住脾胃阳气。根据当天的体感温度调整衣物,比裹成粽子更能让身体适应冬季。

第四“不”:忌盲目猛补大补,先调脾胃再养身

立冬进补是传统,但不补并非拒绝滋养,而是别一入冬就顿顿吃人参、鹿茸,或是天天炖肥肉、喝浓汤。经过一整个秋天的干燥消耗,脾胃功能还没完全适应冬季的滋补节奏,突然大量摄入油腻、温补的食物,容易让脾胃不堪重负,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的情况。进补要循序渐进,先从温和的食材开始:用山药、莲子熬粥,养一养虚弱的脾胃;或是炖点瘦肉汤、鸡汤,搭配萝卜、白菜等清淡蔬菜,既能补充气血,又不会给肠胃添负担。脾胃弱的人可以先喝几天小米粥打底,等消化顺畅了再慢慢增加滋补食材,先调后补才是冬季养身的关键。

其实立冬的四不,从来不是刻板的规矩,而是老辈人在长期生活中总结的顺应自然的智慧。不用逼着自己完全照搬,也不用纠结做不到会不会不好,天冷了就及时添衣,心烦了就找办法疏导,想吃点好的就慢慢补,顺着自己的身体感受调整,让生活跟着节气的脚步慢慢走。毕竟,冬季的意义,本就是在慢下来的时光里,好好照顾自己,为来年的春天积蓄能量。你说是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养生   老辈   立冬   养身   时节   建议   脾胃   阳气   冬季   肝气   身体   节气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