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非要搞垮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久加诺夫道出原因

1991年12月25日,红色旗帜缓缓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那一刻,世界屏住呼吸。曾经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苏联,正式宣告终结。三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追问,苏联到底是毁在谁的手里。

多数人把责任推给戈尔巴乔夫,说他改革失败、优柔寡断。

但要是换个角度看的话,真正按下“解体按钮”的,其实是叶利钦。

当苏联总统权力更大、地位更高,既然如此叶利钦图什么非要搞垮它?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的一段话,或许才揭开了真相。

被提拔的“麻烦制造者”:戈尔巴乔夫亲手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1985年,苏联正处在一个尴尬的临界点。经济停滞,增长率连2%都保不住,阿富汗战争像个无底洞,国际上也处处碰壁。

苏联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上台了。他知道,要想救这个庞然大物,光靠补丁不够,必须要动刀子。

于是他提出“公开性”和“新思维”,改革势在必行。

可改革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戈尔巴乔夫需要盟友,尤其是能干又敢说的“激进派”。就在这个时候,叶利钦浮出了水面。

他当时是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干事雷厉风行,说话不拐弯抹角。戈尔巴乔夫看中了他,提拔他进政治局,想用他来平衡那些保守老人。

但他没想到,这个“改革先锋”并不满足做配角。

叶利钦心里盘算的是:既然要改革,干脆一步到位,把整个旧体制都推倒重来。将西方的那一套体制直接照搬过来,让苏联完全西化。

换句话说,他是带着目的进高层的,不是哪个领导的“工具人”,从一开始他就准备干一票大的。

从“改革战友”到公开对立:叶利钦上演的一出政治独角戏

叶利钦的思想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早在赫鲁晓夫公开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时期,他就开始对苏联体制产生怀疑。

再加上他多次出国访问,亲眼看见美西方的生活水平和自由氛围,与苏联的官僚作风一对比,他心里那点“想要全盘西化”的火苗就越来越旺。

1987年,苏共召开全会,叶利钦在会上突然发难,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彻底,痛斥苏共高层的特权和官僚主义。

这一番话震惊全场,也彻底撕破了两人之间的“同志”面具。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政策分歧,而是政治路线的彻底决裂。

戈尔巴乔夫当然不能容忍这种“造反”,很快把他贬职。但叶利钦并没有消失,反而走向了普通人中间。

他放下官架子,骑自行车、步行、吃快餐,塑造出一个接地气的“民众代言人”形象。他的演讲直白、激烈,喊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不满。他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反体制”的英雄,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1990年,他顺利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这个位置给了他和联盟中央“掰手腕”的底气。他开始推动加盟共和国争取更多自主权,甚至默认一些国家公开谈论“独立”。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叶利钦则站到坦克上发表演讲,成为名副其实的“救世主”。

那一刻起,苏联的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原来的总统手中,而是被这个俄罗斯总统牵着走。短短几个月后,苏联正式解体,叶利钦赢了局部,却输了全盘。

久加诺夫的定论:搞垮苏联,为的是捞个人的好处

叶利钦为什么非搞垮苏联不可?

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给出了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这是“思想腐化”和“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久加诺夫看来,苏联的真正危机,不是经济问题、民族问题,而是高层已经不信这套制度了。

叶利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早就对苏联体制失去了信仰,转而认同西方那一套。他看西方自由市场、议会制度、总统权力,觉得那才是“现代国家”,而苏联不过是个“过时的怪物”。

而且,他也很清楚,在原有体制下,他的野心永远无法彻底实现。只有推倒重来,才有机会坐上真正的“头把交椅”。

一旦苏联解体,俄罗斯就是最大的继承者。他做总统,手握军权、财权,说一不二。而那些所谓的“人民利益”“国家未来”,不过是他手中的政治工具。

事实也确实如此。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推行了“休克疗法”——一夜之间放开物价、全面私有化。

结果是恶性通胀,百姓储蓄化为乌有,企业和资源被少数寡头瓜分,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他当初塑造的“平民总统”形象很快崩塌,叶利钦家族也深陷腐败丑闻,成为新兴权贵的代名词。

而他所期待的“西方援助”呢?根本没来。西方嘴上说支持,实际上却继续扩大北约,推进制裁,根本没把俄罗斯当朋友看。

叶利钦赌了一把大的,结果输了个干干净净。俄罗斯不仅失去了地缘优势,还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转型负担,直到今天都还在为那段动荡埋单。

他以为自己赢了,其实只是个“弃子”

回头看,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场偶然,更不是外部压力的结果,而是内部信仰崩塌和权力斗争的集中爆发。

叶利钦并非一个被动的见证者,而是那个主动掀桌子的人。他不是不想当苏联总统,而是觉得这个位置限制了他的“理想”和欲望。

他要的,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塑造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要被体制牵着走的联盟。

久加诺夫说得没错,搞垮苏联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心灵深处的腐化。一旦信仰崩塌,任何制度都撑不住。

叶利钦也许一开始真信自己能救俄罗斯,但他最终只是把国家推入了更深的泥潭。那些曾经追随他的民众,最后成了“改革”的试验品。

对他来说,当一个自由挥舞西方旗帜的俄罗斯总统,比做一个“被苏共牵制”的苏联总统更有吸引力。

但结局证明,这种吸引力不过是一场幻觉,一场代价极高的豪赌。他赢了权力,却输了国家,也输了人民的信任。而这,恐怕才是历史最深的讽刺。

参考资料:

苏联为何、如何亡党亡国——苏联社会矛盾和叶利钦搞垮苏联的步骤[J].科学社会主义,2002(01):56-6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苏联   叶利钦   总统   原因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体制   国家   俄共   权力   高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