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外星”超级武器曝光,原来中国的目标真的是星辰大海!
9·3阅兵的武器已经够让人震撼了,但没想到,刚刚公布的超级武器,更加令人震撼!
以前总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可能很多人是一句口号和抒发式的表达,但看完下面的消息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目标真的从来不是“地球内卷”,而是真正的是星辰大海!
一、中国小行星防御计划曝光,全球震动
近日,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旨在验证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行性。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关注。
这项任务的核心是“伴飞+撞击+伴飞”的创新模式:先由观测器抵近小行星,详细测绘其轨道、形貌等参数;随后撞击器以高速撞击目标,全程通过天地联合观测技术,精准评估撞击效果。这不仅是技术壮举,更是人类首次系统性验证“主动防御”小行星威胁的能力。
为何要盯上小行星?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超过3.6万颗,其中与地球最小距离在0.05个天文单位、直径大于140米的被定义为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约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直径超1公里的约2000颗。据科学家估计,直径大于 1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约为每70万年1次,而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则更低,大约为每1亿年1次。
尽管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撞击,对我们地球造成灾难将是无可挽回的。假定小行星密度为3g/cm3,且运动速度为每秒25公里时,如果是直径5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其能量高达3000百万吨,运动速度如果再增加,则能量更大。一旦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如气候剧变与生物灭绝等,其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一个中等国家。
近地天体撞到地表时,会造成一个比自身直径大10倍的洞,但其实际破坏的范围更远超于此。最有名的一次撞击是6500万年以前,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天体撞击在墨西哥湾的一个半岛上,所有撞击物质气化后抛射在半空,整个太阳辐射大大减弱,据科学测算地球年均温度当时一下子降低18℃。那次撞击后,整个地球陷入黑暗,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植物大批死亡,引发地球上各种动物大量死亡,恐龙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大批灭绝,而当时地球上大约70%的物种也一道消失。
在导致恐龙灭绝前更古老的时候还有一次小天体撞击地球,大概接近80%的地球物种消失。科学家们找到的证据显示,这两次撞击后地球至少还有5次遭小天体撞击,给地球上气候环境带来巨大灾变:完全像冬天一样,温度巨降,冰盖扩大,海水倒退,整个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生物大批死亡。
更近的一次撞击发生在1908年,一颗仅长数十米的小天体撞上西伯利亚,也毁了方圆40公里内的森林,爆炸威力相当于600颗广岛原子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此举,是真真正正的在为全人类安全谋福祉做贡献,这才是世界领导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搞“小院高墙”,消耗大量资源去搞人类“内耗”。当然,我们发展航天事业,去撞击其它小天体,这也是在抢占深空探测与防御技术的制高点,我们可以从这些天体中发现一些修后矿藏,还可以通过打击这些小的天体提高自身防御的技术能力等。
二、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撑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
从“天宫”空间站建成到“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从“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到探测月球,乃至未来实现载人登月,以及不久的将来在月球建立科考基地,再到这次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中国航天的发展脉络我们是清晰可见的。说白了,中国人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就是面相宇宙要安全,面向深空要资源,面向科技要未来,我们不要搞人类内卷,我们不搞相互拆台,我们就是要领导全人类奔向更远大的目标。这是什么?这才是伟大理想啊!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基于地球本身,而是面向宇宙的。因此,此次任务绝非孤立行动,而是我们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早在2025年5月,中国已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目标正正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的伴飞以及采样返回、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任务。这一连串动作,印证了占豪此前的判断:中国航天的“深空战略”已进入“实战化”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单打独斗,而是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推动地面联合监测、数据共享等合作。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与美国NASA代理局长达菲叫嚣的“与中国登月竞赛”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主导的空间站号称“国际空间站”,却不允许其他国家参与科研。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国已经开始了将中国的空间站分享给其他国家一起来搞课题研究。看看,这才是高度,这才是境界啊!与美国把太空武器化相比,中国要的是“太空和平开发”,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与西方冷战思维的根本区别。
三、中国发展已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开发,向未来百年展开战略布局
小行星防御看似科幻,实则既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也关乎人类的资源命脉。根据前面占豪的介绍大家应该就会明白,真的有较大体积的小型天体撞击地球,真的可能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瞬间灭绝,所以做监控与防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中国现在是主动承担人类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说小天体也是人类的资源命脉呢?据美国行星学会统计,一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其金属资源价值可达数万亿美元。这一估算基于对小行星金属成分的初步分析和未来开采技术的设想,具体数值需结合实际探测数据进一步确认。但是,小行星上的资源是巨大财富这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小行星可能来自其它星球乃至其它星系,其资源结构必然与地球有较大差异,这就会给人类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很显然,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作为有志向领导全人类奔向星辰大海的伟大中国,显然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正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不仅能预警小行星威胁,还可为资源开发铺路。从深空探测到资源利用,中国要的是可持续的太空主导权,而不仅仅是为了与谁展开什么竞争。
对比美国,为了和中国竞争,其“阿耳忒弥斯计划”原计划将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担心现在却因预算短缺屡次延期。其实,美国短缺的又何止预算呢?人才不短缺吗?工业链不短缺吗?为啥屡屡受挫?不就是人、工业都没了嘛,效率太低,无法完成。美国原计划2024年载人登月,这个计划是中国提出2030年前后登月后美国提出的,估计中国载人登月实现后,美国这一计划也不一定能实现。
当然,中国对太空的探索可不止登月,也不止小形体,中国已形成了“探月—火星—小行星—空间站”的全链条规划。正如的航天专家所言:“除非政策剧变,美国极难赶超中国。”
美西方总觉得中国是威胁,但他们不懂中国人,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是针对他们,他们也根本不在中国的目标当中,中国人的太空长征,是真的星辰大海,而且这一切的计划都只是刚刚开始!
从“两弹一星”到今日的小行星防御,中国航天人始终在践行钱学森的预言:“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次任务,既是“星辰大海”的技术验证,在9·3阅兵后放出这一消息,客观上也能起到战略威慑作用——太空技术就是人类技术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深空防御与开发技术,谁就掌握未来话语权。
战友们,占豪始终坚信,中国人的征途注定是星辰大海。当西方还在争论“是否该防御小行星”时,中国已动手实干;当某些国家把太空当成新战场时,中国却在呼吁全球合作。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我们的目标是带着全人类一起飞,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搞殖民、搞奴役!
未来三五年,中国还将曝光更多“超级工程”——从千米级超大型航天器到月球基地,从空天飞机到火星探测。这些构想目前尚处于学术研究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部分项目如国际月球科研站已进入多国联合研讨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东方巨龙如何在星海之间,写下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