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隋唐两朝历史的“鲜卑族”,是今天的哪个民族?你绝对想不到

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有一个民族非常显眼,那就是鲜卑族。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宇文氏、拓跋氏、尉迟氏、慕容氏……这些姓氏就代表着鲜卑族的人。

他们不仅在南北朝十分活跃,哪怕是到了隋唐,他们依然会频繁露面。鲜卑族究竟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这么厉害?

匈奴之敌

早在汉朝初期,鲜卑族就已经出现了,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鲜卑族还不叫鲜卑族,他们自称为“胡”。

我们所熟知的“东胡”,指的就是他们。

而东胡与匈奴一样,也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只不过东胡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而匈奴则是起源于蒙古高原。

一开始的时候,匈奴与东胡是在草原上和平共处的,那么大的草原,足够所有的族群生活在这里。

但是随着匈奴的发展,他们开始觊觎东边的草原,也就是东胡的地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匈奴历史上最关键的人物诞生了,他就是冒(mò)顿(dú)单于。

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征战四方,劫掠其他民族,使得自己的势力快速扩大。

匈奴人之所以会成为汉朝初期一大隐患,就是因为这个冒顿单于,是他让匈奴人变得如此疯狂。

当时的匈奴人四处扩张,他们不仅攻占了西域,还赶走了东胡。

东胡人不是匈奴人的对手,他们只能向东撤退,撤回他们的老家。

东胡人向东撤退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去了乌桓山,一部分人去了鲜卑山,同时也衍生出了两个民族:乌桓和鲜卑。

由于他们总是被匈奴人欺负,因此就只能暂时躲在这两座山里生活。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打败,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强势了。

乌桓和鲜卑得到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他们终于能光明正大地来到草原上了。

在汉武帝逝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汉与周围的这些民族和平共处,并没有出现过战争。

一直到公元45年,鲜卑人觉得汉朝经历了一场大战,应该处于虚弱期,于是他们便举兵南下,试图侵占大汉的边疆。

但是光武帝刘秀可不惯着他们,直接就出兵将鲜卑人打得七零八落。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时,用了四个字叫“鲜卑震怖”,这一战直接打得鲜卑俯首称臣。

从此之后,鲜卑族便成了东汉进攻的先锋,每年都要替东汉进攻北匈奴。就算是不进攻的时候,鲜卑人也是东汉的守门人。

其实鲜卑人进攻北匈奴,并不是被迫的,他们其实非常愿意作为东汉的一把刀,因为他们用这把刀割下来的肉,是归他们自己所有的。

鲜卑族的地盘在变大,野心也逐渐膨胀。

汉和帝去世之后,东汉国力开始衰弱,鲜卑族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们有时愿意与大汉和好,有时又选择叛离大汉。

不过此时的东汉内部出了问题,根本无暇顾及鲜卑族,这就给了鲜卑人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可惜匈奴没有抓住。

地盘大了之后,鲜卑内部的矛盾也就开始了。当初大家都没有封地的时候,还是很团结的,但是一旦涉及利益问题,鲜卑内部也出了问题。

人们向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每个人还都愿意多占一些,于是就发生了争端,进而引发了内战……

鲜卑圣人

每个游牧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圣人”,就比如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蒙古族的铁木真,还有之前提到的匈奴冒顿单于。

而鲜卑族的圣人名叫檀石槐,他是第一个统一了鲜卑各部的人。他甚至不接受汉朝的封赏,也不接受汉朝的和亲。

巅峰时期的檀石槐,甚至带兵打到了倭国,也就是现在的日本。

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鲜卑的领土迅速扩张,之前被匈奴人占领的土地,全部归于鲜卑。

过度的扩张就会导致分配的不均,檀石槐在世时,还能压住这些领主,但是他一死,鲜卑又回归了分裂状态。

一直到三国时期,鲜卑族才再一次出现了一个高人,此人名叫轲比能。当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但是北方领土一直是曹魏的。

当初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向北逃窜,投奔了鲜卑的兄弟,也就是“乌桓”。曹操为了追杀这两个侄子,把乌桓也给灭了。

北方的鲜卑人感觉到了威胁,于是便有了联合的想法,而真正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人,就是这个轲比能。

轲比能在曹操北征乌桓时,就已经看到了曹魏的强大之处,于是他带着一些北方土特产向曹操示好,并且得到了曹魏的册封。

之后这个轲比能便开始了统一鲜卑的战争,虽然曹魏没有给他实质性的支持,但是光有一个名号也够用了。

可是在轲比能统一鲜卑的过程中,曹魏担心鲜卑统一之后会太强,所以中途插过一手,使得轲比能元气大伤,险些身死。

不过为了统一大业,轲比能还是忍了下来,假装臣服于曹魏,实则准备偷袭。

等到轲比能真的把大部分鲜卑统一之后,轲比能起兵造反,十万大军劫掠曹魏边境,甚至还与诸葛亮搭上了线,令曹魏头疼不已。

只可惜,轲比能最终死在了曹魏刺客手里。

轲比能死后,鲜卑各部分再次分裂,并在五胡乱华时南下进入中原,建立燕国的慕容氏、建立北周的宇文氏都是鲜卑族人。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鲜卑人已经遍布了北方各地,慢慢地与北方的汉人相融合,鲜卑人融入了汉人之中。

当然,鲜卑汉化的背后,其实有着皇权的支持。

当初鲜卑人来到中原居住时,并不受本地人欢迎,中原汉人与鲜卑人之间屡次发生矛盾。

北魏孝文帝为了让双方能和平共处,选择推行更先进的中原文化,让鲜卑人都跟汉人学习,慢慢习惯汉人的衣食住行。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宇文、慕容这些鲜卑姓氏,就是当时汉化的特征,原本的鲜卑文化中可没有这样的名字。

隋唐时期,鲜卑人已经完美融入了汉人中,人们可以通过姓氏分辨出一个人是不是鲜卑人,但是汉人与鲜卑人的隔阂已经消失,就算是鲜卑人也没什么。

现在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门神中,就有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尉迟恭,从他的姓氏就能看出来,他也是个鲜卑人,人们也没有因此看不起他。

现如今,大部分鲜卑人已经融入中原汉人之中,只能通过姓氏找到鲜卑人的后裔。

不过还有一些鲜卑人没有加入汉族,当初鲜卑人大举南下时,有一个部落没有离开家乡,就在外兴安岭一带生活。

由于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些地区已经被划给了俄国,这些地区的人也是。还有一部分留下来的人,现如今被称为“锡伯族”,依然生活在东北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鲜卑   单于   乌桓   东胡   中原   历史   汉朝   汉人   匈奴   隋唐   东汉   姓氏   想不到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