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X
整个华尔街似乎都在屏息以待,CME的那个FedWatch工具,数字已经跳到了92.5%。另一边的芝商所数据也毫不示弱,给出了89%的概率,甚至还有11%的赌注押在了更激进的50个基点上。市场几乎是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告:九月份,那25个基点的降息,稳了。
然而,一边是板上钉钉的预期,另一边却是资产价格的混沌表现。黄金,这个无息资产的代表,自八月下旬以来已经猛冲了6%,一举捅破了在3200至3450美元区间盘整数月的天花板,如今在3650美元的高位上空盘旋,让人又爱又怕。
视线转回国内,A股市场自九月以来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上证指数在3738到3820点之间来回拉扯,市场情绪从高点回落,成交额也从3.1万亿元的峰值萎缩到了2.15万亿元。这哪里像是要开席的样子?明明是狂欢前的冷静。
为何一个如此确定的超级利好,却没能带来一场确定性的普涨狂欢?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博弈?
市场的笃定,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基石,是美国经济那份略显疲态的体检报告。这份报告,就是鲍威尔和他的同僚们扣动降息扳机的最大理由。
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市场的“红灯”。就在八月份,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非农就业岗位仅仅新增了2.2万个,这个数字不仅让市场大跌眼镜,更是远低于之前的数据。这还没完,失业率也悄然攀升至4.3%,创下了近四年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曾经让美联储头疼不已的通胀,似乎也变得温顺了许多。八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了0.1%,这个不起眼的负数,却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通胀压力正在减轻,不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障碍。
正是基于这些数据,华尔街给这次即将到来的降息贴上了一个精准的标签——“预防式降息”。
这三个字至关重要。它意味着,美联储不是在经济已经摔倒后手忙脚乱地去搀扶,而是在看到经济有放缓迹象时,提前介入,给市场注入一些润滑剂。这与经济危机时期那种“衰退式”或“纾困式”的猛药,有着本质的区别。
也正是这种“预防”的定性,构成了市场短期乐观情绪的理论基础,让大家相信,这会是一场对风险资产有利的甘霖,而非宣告衰退来临的丧钟。
然而,共识的基石往往也是最脆弱的。就在这张看似清晰的牌桌之下,几只“看不见的手”正在搅动风云,它们是潜伏在确定性之下的巨大变量,也是资产走势走向混沌的真正根源。
第一个裂痕,来自美联储自身。那座被视为全球货币政策“圣殿”的机构,其独立性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是猜测,而是一系列已经发生的事件。
八月,美联储理事库格勒突然宣布辞职。紧接着,特朗普政府提名了斯蒂芬·米兰作为新的理事候选人。更戏剧性的是,特朗普甚至曾下令解雇另一位理事库克,尽管这一行动被法院暂时拦下。
这些赤裸裸的政治干预,像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市场开始担忧:美联储的决策,未来到底听谁的?一旦政治压力凌驾于专业判断之上,降息的节奏会不会失控?
这种担忧,直接指向了美元的命门。过快、过猛的降息,可能会动摇美元的信用根基,甚至在未来引发“再通胀”的风险。这与传统的“降息利好一切”的剧本,完全背道而驰。
第二个,也是更深层次的裂痕,来自于全球央行的结构性转变。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美联储的动作上时,世界各国的央行们早已悄然开始了他们的“B计划”。
自2022年起,全球央行的黄金购买速度增长了近五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世界黄金协会的调查更是显示,高达95%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增持黄金。
为什么?看看数据就明白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黄金储备占总储备的比例大约只有8%,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70%,全球平均水平也有20%。这背后巨大的差距,意味着这股购金潮不是短期投机,而是一场长期的、战略性的资产再配置。
说白了,这是全球范围内一场心照不宣的“去美元化”运动。黄金,正从一个单纯的避险资产,回归其作为对冲“无政府状态和美元贬值风险”的终极战略工具。
当“确定的降息”与“潜伏的风险”相互拉扯,黄金和A股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便上演了一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混沌大戏。
先看黄金。它无疑是这场预期游戏中最狂热的参与者。价格冲上3650美元,华尔街的投行们也纷纷摇旗呐喊。瑞银将今年的目标价上调至3800美元,甚至看到了2026年年中的3900美元。高盛则更为激进,预测金价在明年中期可能触及4000美元大关。
这背后,是市场对降息逻辑最直接、最粗暴的追捧:降息,意味着实际利率下降,持有黄金这种“不下蛋”资产的机会成本降低了,买它!
但火焰的另一面,是冰冷的海水。一个巨大的风险提示在于,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已经绝大部分反映在了当前的价格里。此刻追高,无异于火中取栗。
更重要的是,黄金的上涨逻辑,远比“降息”这两个字复杂得多。它既是对美联储政治风险的对冲,也是对全球央行结构性购金趋势的响应。它的锚点,一部分在华盛顿,另一部分则在全球各国的金库里。这才是黄金走势混沌的本质。
再来看A股。美联储降息,理论上对我们是双重利好。一方面,它为中国央行打开了更大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降准降息的工具箱可以更从容地使用。另一方面,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可能促使全球资本寻找新的洼地,而中国无疑是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历史经验似乎也在佐证这一点。数据显示,过去的“预防式降息”周期,通常都利好A股,因为流动性宽松了,市场的风险偏好也提升了。历史上,TMT、大消费(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板块在这种环境下往往表现不俗。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A股并未迎来预想中的流动性盛宴,反而陷入了结构性的混沌。市场整体表现平平,成交量萎缩,说明增量资金非常有限。有限的资金去哪了?答案是:极致抱团。
市场的绝对主线是科技股,而科技股的灵魂,又高度集中在全球对AI算力的爆发式需求上。创业板的强势,与“胜易中天”等几只CPO概念龙头股的表现几乎是同生共死。
这意味着,所谓的“牛市”,只是少数股票的牛市。大量的资金涌入狭窄的赛道,将部分AI概念股的市盈率推高到了超过200倍的惊人水平。这背后积聚的,是巨大的业绩证伪压力和估值风险。市场的内部博弈,已经趋于白热化。
所以,面对这场“确定的降息”和“混沌的资产”,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或许是,放弃单边押注的线性思维。市场已经告诉我们,这不是一道“因为A,所以B”的简单算术题,而是一盘掺杂了经济、政治和长期结构性变化的复杂棋局。
在这种迷雾中航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市场的风险清单上,除了我们讨论的这些,还有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等等。
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被市场的短期狂热冲昏头脑,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