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一个朋友带着孩子去医院,原因竟然是吃了几块街边买的水果。孩子吃完没多久就开始肚子绞痛、上吐下泻,最后挂了急诊。医生问清情况后直摇头:“这果切啊,真是风险最大的东西,看着干净,其实细菌比你想的多得多。”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心里一紧?水果本来是健康的象征,可一旦处理和保存方式不对,反而可能成了“毒药”。古籍《本草纲目》中说“果以新鲜为佳,败则伤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街边果切常常被称为“最脏水果”,它到底脏在哪?
果切背后的 “隐形杀手”,很多人没注意
1. 烂果切一块,整颗都遭殃
很多摊贩为了不浪费,会把水果上烂掉的部分切掉,把看似完好的部分留下继续卖。可问题是,这样的水果其实早已被污染。研究显示,一旦水果出现霉变,哪怕只是一个小角落,整颗水果里都可能潜藏大肠杆菌、霉菌毒素等。
专家提醒:霉变水果最危险的地方在于真菌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B1,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它耐高温,不管你是洗还是煮,毒素都不会轻易分解。换句话说,烂水果应该直接丢掉。
2. 卫生隐患比你想的多
1)双手没洗干净:
不少摊主切水果时手上没戴手套,有时还顺手接个电话。别小看这动作,手机表面平均细菌数量比马桶还多。一旦手接触果肉,就等于把一大堆细菌“安置”在你的食物里。
2)果皮没刷洗:
像哈密瓜、西瓜这样的水果,果皮常常带有李斯特菌等致病菌。《黄帝内经》里提到“寒热之邪,多从口入”,这些病菌进入身体后,就可能引发腹泻、发烧甚至更严重的感染。
3)刀具和砧板交叉污染:
刀子切过果皮后直接切果肉,如果没清洗,细菌很容易“顺带”进去。有些摊贩甚至只是随便用抹布一擦,这样反而把更多脏东西擦到刀具上。
4)口罩缺位,飞沫直落:
切水果的同时说话聊天,唾液飞沫掉到果肉上,听着就让人没胃口。飞沫里可能含有流感病毒、链球菌等,一旦被吃进肚子里,风险不可小觑。
3. 存放时间太久,细菌疯狂滋生
切开的水果,和完整水果完全不同。空气一接触果肉,细菌就像找到了温床。2017年《食源性病原体与疾病》刊登过一项实验:在5℃冷藏条件下,鲜切水果6天内细菌增长并不明显,但如果在25℃环境下,仅仅一天,细菌数量就翻了4倍!
秋天早晚凉,但白天不少地方依旧二十多度,路边摊把果切摆几个小时,等你买到手时,说不定已经是“细菌宴”。
结尾:如何安心吃水果?
水果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吃得不对,反而会伤身。那么,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风险?
拒绝烂水果:别心疼那点钱,出现霉点或烂块的水果,整个都该扔。
选正规渠道:别贪便宜去无证摊位买果切,最好去正规超市或有资质的门店。能现场切最好,现切现吃才安全。
自己在家处理:买水果回来,先用流水冲洗,像哈密瓜、苹果这种最好刷一刷果皮。刀具和砧板要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控制时间:切开的水果尽量当天吃完。放冰箱里也别存放太久,一般不超过24小时。
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老人、小孩、孕妇、免疫力低的人群,最好避免街边果切。
水果是养生的好东西,但前提是要干净、新鲜。别让一份看似方便的果切,成为健康的“隐患”。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