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赌徒心态爆发,因中国宣布34%的对等关税,特朗普便要对中国商品额外增加50%的关税,加上此前的征收额,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总关税高达104%。不仅如此,美国还声称中国失去了和美国谈判的机会,试图以各种方式施压,逼迫我们屈服。
关税战不是稀有名词。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宋朝对游牧民族的贸易战最为出名。当年北宋打算以“贸易战”的方式欺负西夏,西夏以小国之力尚能应付宋朝,何况如今中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呢?
本文,笔者将以北宋对西夏发动关税战为例,详述西夏是怎么对付北宋的,从而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西夏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建立的朝代,和北宋、南宋并立两百余年,如果从唐末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思恭起,其政权持续了346年。在宋、辽、金、蒙的眼皮子底下,西夏能屹立多年不倒,也颇有手段和智慧。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称帝,正式建立西夏。李元昊为了稳固政权,他一方面侵吞北宋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引进北宋的技术,想把一部分国民的生活方式从游牧转换为农耕。然而,西夏有一个巨大的短板,那就是产业比较单一。
西夏后期的统治区域几乎涵盖现在的宁夏全域、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青海东北部和陕西北部。通过历史记载和地理分析,我们可知西夏的贸易结构。
我们先说说西夏有什么商品。由于宁夏盐池、盐州、灵州都是产盐之地,所以西夏最主要的商品是青盐。北宋当时也产盐,例如淮盐。但是,青盐“味甘价贱”,意思是,青盐不仅味道好,而且还便宜。因此,西夏靠出口青盐,就能赚很大一笔“外汇”。
其次,西夏还有毛皮、战马、牲畜、玉石、药材等商品。尤其是战马和药材,是北宋的必需品,这两者虽然没有青盐占贸易的比重高,但在北宋也非常吃香。另外,西夏的白骆驼毛也非常出名。
再看看西夏缺什么。首先是粮食,西夏所在的区域都不是集中产粮区,当时西夏粮食的自给自足率只到40%,而北方的辽国也缺粮,所以,粮食只能从北宋进口。
其次是茶叶。为什么西夏人会对北宋的茶叶产生依赖?因为西夏是游牧民族起家,长期以肉类和奶制品作为主食,茶叶不仅能够解腻,还能够补充维生素。但茶叶基本上都产自南方,西夏即使引进技术,也无法种植,所以茶叶成了他们“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是锦帛和瓷器。北宋手工业比较发达,布匹和瓷器对西夏来说是游牧民族普遍喜爱的商品。
最后是铁器和铜。铁器是制作工具和武器的必需品,而铜在当时是硬通货,北宋和南宋的铜钱可以在辽、西夏、金、蒙等通用,是通用货币。而西夏的冶炼技术落后,铜矿质量也不好,因此需要大量购买或交换铜钱或铜器。
所以,从经济结构方面看,西夏生产青盐,青盐和毛皮、战马、牲畜、玉石、药材是其主要的出口商品。而西夏缺粮食、茶叶、锦帛、瓷器、铁器和铜。
那么,当时北宋是怎么利用经济优势和西夏打贸易战的呢?
北宋和西夏对峙时间长达百年,除了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摩擦外,经济上的对峙也比较出名。北宋在经济上欺负西夏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加税,对西夏实行关税讹诈。
当时北宋和西夏的交易有专门的贸易口岸,名叫保安军榷场。所谓“榷场”,就是互市市场,保安军榷场位于陕西境内,是双方的主要交易市场,归北宋朝廷直接管控。
在庆历议和后,北宋和西夏名义上开启保安军榷场,实际上为了打压西夏,实施各种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税”。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夏商入秦州,每千钱抽三百,谓之‘防夏钱’。”
意思是,西夏人买宋朝的商品,可以直接买。但如果西夏的商品想卖给宋朝的商人,那不好意思,要抽税。抽多少税呢,“每千钱抽三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0%。这30%相当于现在的“入境税”。
也许有人说,是不是北宋的时候,对所有“国外”商品都是这样抽税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同时期,北宋对回鹘商人只收10%的“入境税”。换句话说,30%就是对西夏的“特殊照顾”,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这个税有个专门名词,叫“防夏钱”。
要知道,北宋不仅对西夏有榷场,对辽国也有榷场,“防夏钱”一收,西夏的战马、毛皮等商品相对辽国就没有优势了。所以,西夏人只能掏钱买宋朝的商品,自己的商品却很难卖出去,“贸易逆差”就这么来了。
其实,当时不只有“入境税”,还有“出境税”,由于茶叶只有北宋有,北宋常常在茶叶上加价卖给西夏商人。
第二,青盐战,对西夏定向打击。
虽然西夏的战马和毛皮没有优势,但是他的青盐在辽、宋、金等区域都是最优等的商品,从性价比上来说,无可替代。因此,西夏如果想挣宋朝的“外汇”,只能依靠青盐。可是,北宋也不傻,他们采用定向打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特定商品进行关税豁免,而且还要压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夏人驮盐至边,宋吏故刁难,十车仅收三车。”
意思是说,西夏商人用驼队把青盐运到榷场后,宋朝官吏故意刁难,十车只要三车。
那另外7车卖不掉咋办,总不能还背回去?所以,只能低价卖了!
这还不算,当时陕西保安军榷场专门制定了青盐的价格为500文/石,而青盐的市场价其实是1500文/石。也就是说,宋朝要压价到三分之一。
西夏的经济依靠青盐出口,从而才能换取粮食、布匹、铁器等。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忍痛低价卖。北宋因此占了大便宜。
第三,限制硬通货,货币之战。
我上文提过,西夏、辽国等地的冶炼技术差,因此北宋的铜钱质量很高。这就容易造成一种情况:北宋铜钱外流。
那时北方还没有纸币,铜钱是硬通货,如果大量铜钱外流,不仅造成物价浮动,甚至动摇国本。所以北宋必须要在铜钱上做文章。北宋对内要求商人禁止携带铜钱出关,《宋史·食货志》记载:“沿边州军,严行禁约,如有透漏铜钱出界,官吏并劾。”
北宋在边境设卡稽查,凡携带铜钱出境者,轻则流放,重则处斩。
不带铜钱,怎么和西夏人做生意呢?他们采用最传统的方式——以物易物!
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北宋每年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换取西夏战马。另外规定,一匹西夏战马,换取50斤北宋茶叶。
西夏以一隅之地,和宋朝对峙多年,说明其统治者也颇有智慧。北宋用经济手段牵制西夏,西夏是怎么应对的呢?西夏当时主要靠四种方式:
其一,建立第三方贸易走廊。
既然北宋对西夏增税,还限制西夏的商品进入宋朝,那西夏就开启第三方贸易走廊,绕开北宋的榷场。西夏人当时开辟的通道有很多,最出名的有三个,第一个叫“青唐道”,《宋史·吐蕃传》载:“回鹘、于阗诸族,私载秦州茶入夏境。”
意思是,他们绕过北宋,从回鹘、于阗商人那里买“二手”的宋朝茶叶。
第二个叫“黑水城路线”,他们通过漠北鞑靼部落做生意,把青盐卖出去。
第三个叫“河套水道”,西夏人利用冬季黄河结冰,偷偷在冰面上运输货物,和宋朝商人私下贸易。《西夏书事》记载:“冰合时,夏人夜负茶过河。”为了保护自己的商队,西夏甚至出动军队来为商队护航。至今榆林窟壁画中,仍有武装保护商队的形象。
除此之外,西夏人还通过贿赂宋朝边将的方式来进行贸易。例如庆历年间,环庆路守将刘沪被揭发每年向西夏走私茶饼数千。
其二,技术突围,寻找替代品。
西夏人为了应对北宋的部分垄断,也在积极寻找技术突破以及替代产品。例如,北宋提高茶叶价格,让西夏耗费国力去买茶叶,西夏人开始用刺玫瑰和枸杞叶、枸杞子来替代茶叶。
西夏人还用骆驼毛来替代江南丝绸。
另外,在铁器方面,西夏人重金引进中原冶炼师,在贺兰山一带发明了“冷锻法”,已经大大提高了铁器的硬度。这方面,《梦溪笔谈》中也有提到。
在农业方面,西夏开始学习农耕技术,并在河套地区推广种稻,在兴庆府一带种植小麦,以弥补粮食的不足。
其三,打造自主的金融体系。
由于宋朝严格的限铜令,西夏在钱币流通方面曾一度濒临崩溃。他们先是以青盐为流通单位,规定1石盐=5斗米=3斤茶。后来又发明“盐引”,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西夏仁宗天盛年间,西夏用铁代替铜,发行古代最著名的铁钱之一——天盛通宝。
铁钱在西夏很快流通,不仅如此,西夏还强制1:1兑换宋朝铜钱,获利颇丰。
其四,打造反宋贸易联盟。
为了应对北宋的贸易战,西夏积极和辽、吐蕃、回鹘的生意往来。西夏和辽国签订“青盐换铁协议”,以10万石青盐换取辽国铁匠300余人。
他们还利用回鹘人当中间商,广泛套取北宋的关税差价。当时的丝绸之路上,有很多西夏商人。
宋夏之争持续百年,双方在军事上互有争夺,北宋利用优势对西夏进行百般围堵,但西夏始终坚挺,甚至等北宋灭亡后,西夏仍在和金、蒙对峙。这足以说明,西夏在贸易战中虽然一度处于弱势,但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最终挺了过来。
以史为鉴,现在的中国也被美国进行贸易讹诈,但不同的是,西夏的经济结构单一,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所以,美国人要想像北宋对付西夏那样对付中国,其实相当于饮鸩止渴。
在博史君看来,总结历史经验,从西夏对付北宋贸易战的层面上,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四个杀招:
第一,积极开拓第三方渠道,广泛和其他友好国家发展贸易,以弥补中美贸易的缺口。
第二,积极突破技术壁垒,寻找替代商品。其实,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限制基本上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必须再接再厉,在科技技术领域勇攀高峰。而在农产品、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一边加强研发,一边寻找替代品。
第三,打造独立的经济体系,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第四,我们也要打造反美贸易联盟。美国对全世界进行贸易关税讹诈,多国都是其受害者。我们应该广泛联合俄罗斯等金砖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形成统一战线。
《宋书》中有一句话: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
意思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应当由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干。
总之一句话,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坚定地支持政府,我们的国家必胜!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