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张恨水接受包办婚姻,揭开新娘盖头却被吓得夺门而出:娘!娘

民国时期,包办婚姻左右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

知名作家张恨水,虽才情横溢,却依旧难逃这一束缚。

年仅18岁时,出于对母亲的孝顺,张恨水选择听从安排,接受了母亲为其筹划的婚姻。

在婚礼之夜,当他揭开新娘的盖头后,心中满是惊恐。

他冲出洞房,呼喊着“娘!娘!”直至失去理智,跑向了外面,为何这位新娘会让他如此震惊?

母亲的期望与儿子的妥协

张恨水出身于江西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父亲的早逝使得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

她既是母亲,又是家中的“顶梁柱”,为张家撑起了一片天。

张母在他小时候为他取名“心远”,寄托了对他未来的厚望,希望他能超越父辈,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

但这份期望,也无形中给了张恨水巨大的压力,张恨水并不像母亲希望的那样顺从。

随着年岁渐长,张恨水开始接触到新思想,在那些追求自由、理想与改革的思想影响下,他开始自由恋爱、追求心灵的契合,而非由家长决定的婚姻。

他希望能拥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而不仅仅是通过八字与家族来决定一生的归属。

张恨水曾短暂地想过反抗,甚至幻想过离开家门,去追求他理想中的自由与爱情,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在那个社会条件下,孝顺是不可忽视的道德准则,尤其在母亲操劳了一生,为家付出了如此多的情况下,张恨水并不愿意让她失望。

回到家中后,张母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开始为他张罗婚事,她根据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观念和标准,挑选了一位符合门当户对的姑娘。

这位女子名叫徐文秀,家境良好,才貌出众,符合母亲对儿媳妇的一切设想。

在母亲看来,这场婚姻几乎可以用“天作之合”来形容——两家的背景相匹配,女孩的八字与张恨水的完全契合,且家境富裕。

为了母亲,他决定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接受了这场他内心并不完全认同的婚姻。

震惊

婚礼当天张家张灯结彩,宾客如云,大厅里充斥着熟悉的祝词与笑语,然而张恨水的目光却始终游移不定。

在宾客们的祝福声中,张恨水终于带着新娘走向了洞房。

那一刻,他的内心愈加紧张,尽管他尽力平静自己,但仍旧能感觉到心脏的剧烈跳动。

洞房的布置一如既往地温馨典雅

张恨水的目光并未停留在那些美丽的装饰上,而是紧紧盯着那张新娘的面纱。

新娘静静坐在床前,低垂着头,面容被遮掩得严严实实。

张恨水深深吸了一口气,忍不住加快了步伐,走向了新娘。

他伸手去挑起那块轻纱,心里却始终在挣扎:那个人会是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吗?是否如母亲所说,容貌秀丽,温婉娴静?

随着长杆的轻轻一挑,新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张恨水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住了,但那并非他期待中的温婉笑容。

眼前的女子并非他曾偷偷见过几次的徐文秀,甚至不像母亲描述中的那位理想妻子。

她的容貌并不出众,甚至带着些许沉重的气息,衣着朴素,整个人显得既拘谨又紧张。

这一瞬间,张恨水的脑海里一片空白。他的手愣在半空,心脏仿佛被紧紧攥住。

他的眼睛瞪大,喉咙里像是堵住了什么东西,想要开口,却又无法说出话来。

那一刹那,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念头:这真的是母亲为他精心挑选的妻子吗??

就在这时,张恨水的内心彻底崩溃了。

他的理智告诉他,这一切已经无法回头,但情感的冲击让他完全失去了控制。他突然从新娘的身边抽身而退,急步走向房门。

门外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可在张恨水的耳中,这一切都像是一场巨大的荒诞剧。

“娘!娘!”他大声喊道,声音带着几分惊恐和痛苦。

他猛地推开房门,冲进外面的走廊,仿佛要逃离这一切。

“偷梁换柱”的婚姻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是母亲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她看上去依旧精神饱满,脸上带着习惯性的笑容。

“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恨水咬牙切齿地问道。

张母一愣,似乎没有意识到事情会变得如此严重,笑容也微微凝固,略显迟疑地走向张恨水。

“怎么了?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怎么能愁眉苦脸的?”

“我看见的新娘,根本不是我见过的那个姑娘!”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与失望,“母亲,难道你连这件事都瞒着我?”

张母的脸色微微一变,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脚步有些犹豫。

这一次,张母终于没有再回避,面色有些难看,但她仍没有直视儿子的眼睛,只是低声叹了一口气。

“是的,徐文秀不愿意接受这门婚事……我才让文淑代替她。”她的语气带着一丝歉意。

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隐瞒与欺骗。

原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顺应家庭的安排。

虽然不情愿,但毕竟是母亲为他精心挑选的妻子;然而现在他才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深藏的骗局。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告诉我真相?”

张恨水闭上了眼睛,仿佛听不见母亲在说的话。

婚姻的阴影

尽管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家庭的外表和谐美满,但张恨水的内心却早已风起云涌。

徐文淑并不是张恨水心中所期待的那个妻子,她温文尔雅,却又显得过于内敛,甚至有些羞怯。

她的沉默让张恨水感到更加的孤独和无助。她始终无法明白,张恨水为何心事重重,目光飘忽不定。

她不敢多问,生怕惹怒了丈夫,而张恨水,则对这段婚姻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失望。

他选择了逃避,逃避那份原本应该温暖的责任。

徐文淑怀孕后,虽然希望能够通过孩子来修复这段关系,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张恨水依然冷漠,他开始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文字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愤懑、压抑和矛盾,变成了他笔下的力量。

他的作品渐渐走出了家门,开始在外界获得关注。

写作成为他唯一能够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成为他逃避现实的一个出口。

这期间,他创作出了《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享誉文坛的作品,笔锋犀利、情节跌宕,用白话文书写人世百态。

他笔下的爱情,几乎从不圆满,却始终保有理想的色彩。

人们说,他写的是民国的烟火与哀愁,但更写出了那个时代里,多少像他一样,在爱与命运之间挣扎的人。

张恨水的情感生活也在作品之外悄然变化。

他遇见了胡秋霞,一个命运同样多舛的女子。

胡秋霞幼年不被家人待见,甚至被卖入富户为婢,后来逃出虎口,在命运最苍凉的时刻遇见了张恨水。

胡秋霞温婉聪慧,不像传统女子那般柔弱,却也没有激进的现代女权色彩。

她是张恨水人生的安慰,也是他笔下“悲悯女性”形象的原型之一。

他们相伴多年,感情日渐深厚。

然而他的读者中出现了一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周淑云。

她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亦是他的学生,更是他婚姻之外的一场风波。

周淑云大胆直率,主动表达爱意,甚至不惜堵在张恨水家门前追爱。

起初他避之不及,几次婉拒,然而终究在她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动摇了。

令人惊讶的是,张恨水的几位伴侣并未因彼此的存在而勾心斗角。

胡秋霞、周淑云与徐文淑,三人虽然性格不同,却在生活中保持了出奇的和谐。

胡秋霞尊重徐文淑的“原配”身份,周淑云则敬重她作为“大嫂”的包容与坚韧,而徐文淑,虽受命运捉弄,却始终守着一个妇人该有的宽厚与忍让。

她未曾公开抱怨,也没有责怪丈夫的离开,她把所有的苦楚咽进肚子里。

她在张家过着清冷的日子,却仍坚持每月为孩子打理生活,甚至在晓水病重时,她日夜守护,拼尽力气挽救。

这一切,张恨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无法改变对徐文淑情感上的空白,却在生活上给予她最大的保障。

直到年老之时,他都未曾断绝对她的照顾。

他们之间,或许从未有过真正的爱,却有过最深的牺牲。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病逝。他的墓志铭上,没有刻下哪位女子的名字,却也不需要——他笔下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藏着他一生的爱情、愧疚与敬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新娘   婚姻   夺门而出   盖头   温婉   洞房   笔下   目光   内心   妻子   母亲   女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