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岁月沧桑,滇缅公路上的功果桥依旧巍然屹立,默默诉说着滇西抗战的血火岁月与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近这座英雄桥,踏上这条丰碑路,见证战火纷飞岁月中一方百姓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曾经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沿海通道。滇缅公路——这条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戌的国际通道,成为当时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线”。而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正是这条生命线上的“咽喉”。
云龙县文化研究人员张沙琳介绍:“功果桥修建于1938年3月1日,于当年6月9日通车。功果桥是一座钢索吊桥,它桥面宽是3米,可以通行重量达5吨的汽车,因为我们这个村叫功果村,所以这座桥被称为功果桥。”
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为满足物资运输需求,在功果桥上游700多米处,又兴建了一座通行能力更强、载重量更大的新桥。新桥于1939年3月开工,1940年11月通车,取名“昌淦桥”,当地民众习惯称之为“功果新桥”。
功果桥镇功果村88岁村民宋文光介绍:“听我母亲讲,飞机来了,9架一排,9架一排,天都飞黑了。一块大石头炸飞到我们的灶房上,一个炸弹落下来,一头老水牛都炸成肉渣渣。”
宝丰乡大栗树村74岁村民胡红光说:“功果桥上方炸断了钢索,下方炸断了两股,就这样偏了挂在江中,所以现在看到的功果桥,下方有挡板,上方就没有,因为上方的挡板炸了以后就全部滑落到江中去了。”
两座桥被炸毁后,中国军民不畏牺牲,以油桶搭建浮桥,顽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同时,昼夜抢修新功果桥,两个多月后大桥得以修复,因此滇缅公路被誉为“炸不断的运输线”。
云龙人民不仅英勇守护了功果桥,在滇缅公路的修筑过程中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沙琳介绍:“当时所用的工具是一些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如锄头、粪箕、竹篮等,用的是最原始的黑火药。云龙修筑的五个路段都是在这些崇山峻岭中,在悬崖峭壁上,所以施工的难度非常巨大,有许多民工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宝丰乡大栗树村74岁村民胡红光说:“要用大铁杆打进去,打眼子,眼子打了以后黑火药倒进去填充,再用铁杆紧紧的冲压,擦到边上的硬石头,擦出火花就爆炸,打炮眼的人就牺牲了,特别是大栗树到功果桥这一段路,牺牲的人相当多。”
功果桥镇功果村88岁村民宋文光:“当时吃包谷面就算是好的了,大米嘛根本有不起。包谷面面拿起来,水烧涨了,包谷面倒进去搅一搅就吃了。修滇缅公路死的人太多了,炸死、饿死、病死,多啊,整个江边都埋着人。”
据《云龙县志》记载,1937年底,云龙征召1万名民工,自带口粮参与筑路,仅9个月就修筑了57公里。当时云龙全县人口仅约8万,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参与修路,死伤五六百人。
曾经横跨澜沧江的功果桥
现已迁至宝丰古镇旁沘江上的功果桥
一座用鲜血守护的桥,一条用生命铸就的路,镌刻于史册、光耀于千秋。八十年后的今天,“一桥一路”的故事仍然铭记在云龙人民永不褪色的记忆中。
张沙琳说:“抗战精神在云龙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它凝聚在桥和路之间,融入在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里。功果桥和滇缅公路承载的是一方百姓的牺牲与坚守,是云龙人民危难时刻的不屈意志。桥会老、路会旧,但精神永不朽。”(杨志平 杨伟松)
来源:云龙关注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