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莫让文化遗产成抢夺“猎物”

尊重历史,莫让文化遗产成抢夺“猎物”

鄗城遗址和千秋亭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有着清晰的脉络指向——均位于柏乡。然而,高邑明目张胆地抢夺这一历史文化归属,这种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值得我们深入批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诸多权威典籍都明确表明刘秀登基之地的“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就在柏乡。东汉官修的《东观汉记》清楚记述刘秀是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设坛即位 ,改元建武,并将鄗改为高邑。《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也有“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的记载。唐代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释更是指明“千秋亭、五成陌”在今柏乡县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也清楚记载,鄗城、千秋亭在柏乡县。而高邑所谓的“千秋台”说法,最早仅见于明代嘉靖年间,时任高邑知县周至德在县城南花园庄村“发现”一土台并立碑命名为“千秋台”,认定为登基地。这与东汉时期就明确记载的“千秋亭”相差了约1500年,明显是后世附会,毫无早期史料支撑,却被高邑拿来作为争抢的“依据”,实在是对历史严肃性的亵渎。


考古发掘的成果更是有力地证实了刘秀登基之地在柏乡。1988年,在柏乡县固城店镇十五铺村北的千秋亭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还发现了带有“鄗”字铭文的陶碗以及饰有“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千秋万岁”瓦当常见于汉代皇家建筑,这些发现不仅证明该遗址等级很高,与登基坛场的历史记载相符,也直接将遗址与汉代鄗县紧密联系起来。反观高邑的千秋台,至今未发现能确证为东汉时期皇家祭坛遗址的考古证据。在如此确凿的考古实证面前,高邑的抢夺行为显得愈发荒唐,是对考古科学的无视,也是对基于考古成果还原历史真相的公然挑战。


高邑的这种抢夺行为,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容随意篡改和歪曲。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将不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强行据为己有,是对历史事实的践踏,是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大不敬。这种行为破坏了历史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长此以往,会造成整个社会历史文化观念的混乱。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高邑抢夺历史文化归属的行为也极为短视。真正的文化传承是建立在对历史准确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扬本土真实的历史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而不是靠抢夺他人的文化遗产来装点门面。这种行为不仅无法真正推动本地文化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引发地区间不必要的文化纷争,破坏文化传承的良好生态。


高邑应当停止这种抢夺行为,尊重历史事实,回到正确对待历史文化的轨道上来。各地都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共同维护历史文化的尊严和传承秩序,让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在其真正的归属地上绽放光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历史文物遗迹是不会长腿的,鄗城和千秋亭遗址,它在哪就是在哪,不会随行政区划调整而挪动位置,它之前属于高邑县(治今柏乡固城店),不会因为房子县的一个地方设成了一个新高邑,遗址就会跟着跑到原房子县的地界里。它在哪里就在哪里,有个网友说的好,台湾建个故宫,明清皇帝的历史就能搬到台湾了?你改名叫秦始皇,你就成胡亥的爹了?对于异地同名问题,诸君应多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历史   猎物   文化遗产   高邑   千秋   遗址   柏乡   历史文化   柏乡县   文化   瓦当   后汉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