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模型”如何摧毁着当前的服务体系?

当代社会上一言一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在“大数据模型”的套子内。

你寻求个客服帮助,首先面对的多是刻板冷冰的“机器人问答”,这自然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AI技术”,但这样的大数据往往未必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到最后,令这服务体验减分的结果比比皆是。但用户的问题始终是需要解决的,有些人就会对“机器人话术”开始迁就、顺着其预设的套路寻求帮助,不知不觉地,你这客服过程已成了被“装进套子”的内容之一。

可以说,以上服务体验并非“以人为本”,而是以“大数据为本”,而这大数据是可以被利益方预设、被引导的。

于是,你在自媒体上写个文章,也有“大数据”定义着你这文章的“优劣”:评判标准自然是流量为王、而流量的目标是利益至上。

你在小说平台上发布个小说,这小说自然也不可能以你的创作意图为准,因为“大数据”首先就会淘汰不符合其流量需求的内容;于是,作者们唯有妥协、被迫进了那“套子内”。你原想写点振聋发聩、文艺服务大众的深刻题材,“大数据”则只要求你写“修仙、霸总、嫁个有钱人、草根逆袭”,这互联网上的“文艺服务大众”格局就被改变了。

你有个很不错的、尚未有先例的创新点子需要融资,由于你的点子确实“新鲜”到大数据里还不存在,当投资机构用大数据一分析、死得最快的便是这类融资项目。久而久之,现有融资项目便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大家都在同一模型下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去卷。

“大数据”的作用本是模式化、服务的高效化,如今却成了扼杀创新、扼杀当前社会体系的元凶,为何会是这个样子呢?

因为设置“大数据”的全是各类资方(来自哪里就更难以明说了),在互联网时代、谁定义了大数据,谁就实际上地操控了社会,很危险是吧?

小红书、抖音等等,一直在基于大数据输出着自己的“生活宝典”,那些网红基本都是资方控制下的年轻人;大家的生活模式、实际上就由那帮年轻人牵着鼻子走的。他们说,这电影很好看——另一电影可能就“塌台”了;他们说,这个景区服务不行——另一同类景区则应运“爆红”。

为何是“他们说”呢?因为这个“他们”自身就是大数据,其数据走向只有资本可以控制。

官媒要发个声音,由于其自身渠道没多少用户,唯有借助资本控制的各大型平台;当所发声音不符合大数据需求,管你是谁的声音都得被淹没,这便是当前的现实;与此同时,官媒想要在相关平台上建个账号,其游戏规则也得以该平台为先、审核人员不让通过你也没辙。

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经济、科技、产业、文化”等多元体系,当以上全被大数据操控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便都在为大数据(利益方)服务,而非在为真正的社会需求而服务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科技   数据模型   数据   套子   资方   社会   客服   融资   大众   流量   景区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