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向国内几家顶级科技公司发出指令,要求它们立即停止采购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甚至已经签下的订单也必须取消。
就在两天前,中国的市场监管总局也刚刚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从时间上看,这两件事明显不是巧合。
而要理解这一连串动作,就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一些的时候。
过去几年,美国不断收紧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口限制,尤其是在最核心的半导体领域。2022年,美国商务部明确禁止向中国出口顶级AI芯片,比如英伟达的A100和H100。
这些芯片相当于人工智能训练的大脑,没有它们,大规模的模型训练会立刻受到限制。
在这样的形势下,英伟达选择配合美国的管制,不再向中国出售原版的高性能产品,而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降配版本,例如A800、H800,以及最近的H20。
这些“特供”的芯片在算力上被人为削弱到一个临界值,刚好能避开美国的限制,但价格却比很多人心理预期要高得多。
对于迫切需要算力的国内企业来说,这就像在沙漠里买水,质量虽然缩水了,价格却依然不低,而且还要担心什么时候供不上。
更尴尬的是,即便是这样的替代产品,英伟达也没有做到稳定供货。过去一年,不少下了订单的中国公司发现,交货周期一拖再拖,有的甚至等不到确切的交付时间。
同时一些使用这些产品的公司,还对芯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表示担忧,毕竟这些AI芯片会被安装在数据中心或者关键的服务器里,承载着核心算法和重要数据。
如果背后真的有安全后门,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年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技术优势获取信息、进行监控的先例早已存在,从“棱镜门”到各种情报泄露案例,让世界上使用美国芯片的国家对其信任感越来越低。
而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这种缺乏信任的技术供应关系能否长久维持。
因此,这一次中国的反垄断调查和全面采购叫停,不仅是针对英伟达的商业行为,也是对这种不对等局面的正面回应。
美国一方面对中国企业设限,把重要的供应链当作筹码,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又想稳稳拿下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这样的逻辑,显然难以长期成立。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近选择了拒绝购买英伟达的芯片,消息发出之后,美国财长贝森特很快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不满,抱怨中方调查英伟达的时机不合适。
但这番批评有点选择性失明,因为就在此之前,美国才刚刚把23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其中不乏半导体领域的重要企业。
不过作为世界上主要的高端芯片供应商,如果我们不再进口英伟达的AI芯片,中国的科技企业接下来怎么办?
其实,答案并不只有一个,最直接的当然是依靠国产芯片厂商。华为的昇腾系列在近两年有了不小的进展,昇腾910B芯片已经在部分云平台和企业自建算力中心投入使用。
寒武纪推出的思元系列也进入了商用阶段,壁仞科技、沐曦等新兴公司则在努力缩小和顶尖产品之间的差距。
虽然这些芯片在峰值算力、生态完善度上还不如英伟达的H100、H200,但在一些特定的业务场景中,已经具备替代能力。
除了国产厂商,来自非美国的替代方案也是一种选择。例如欧洲和英国的一些AI芯片公司虽然体量较小,生态环境还未完全成熟,但对于某些细分应用来说已经够用。
不过,这类产品同样面临产能和兼容性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承担大量替换的任务。
更长远的路径,可能是通过技术路线创新来实现差异化突破,比如在特定任务上使用专用AI芯片(ASIC),或者基于开源架构如RISC-V探索新的加速方案,这些方向在国内已有不少团队投入研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这次中国的行动对英伟达乃至中美AI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英伟达近几年市值一度突破万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AI芯片的爆发性增长,而中国是它的第二大市场,占据大约20%的收入。
失去中国市场,无论是对营收还是对技术生态的全球拓展,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在AI软件和应用层面,中国市场的活跃程度世界少有,少了这部分合作,英伟达在未来技术迭代中恐怕会少了重要的反馈来源。
在中美AI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这很可能是一个拐点。美国的出口限制本意是延缓中国在前沿技术上的进展,但同时也逼着中国加快了自研的步伐。
当国内芯片厂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快速成长,原本“一家独大”的全球GPU格局被打破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
未来更可能出现两套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并在特定领域展开竞争。
当然,现实是国产芯片依然有不小的短板,顶尖GPU不仅仅是硬件堆料的结果,还依赖于成熟的软件生态和开发工具链。
英伟达的CUDA平台建立了极高的行业壁垒,这是国内厂商短期内最难跨越的部分。
不过这个差距并非无法追赶,华为的CANN、寒武纪的开发套件,都在努力建设配套的软件生态。
如果保持研发投入和生态开放的结合,三到五年内在部分关键指标上与国际一流产品看齐并非遥不可及。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的“叫停”并不一定是坏事,短期内,中国的企业可能会觉得痛苦,要面对算力紧张、部分项目推进受阻的现实。
但从长远看,这种痛苦是一种倒逼,可以促使企业和研发机构更多依赖国内方案,同时推动整个产业链加速升级。
美国方面未必会为失去中国市场调整政策,因为它仍然把高端芯片视为重要的战略筹码。
中国方面同样清楚,依赖这个筹码的风险随时可能变成现实,因此,双方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只会继续延续甚至加剧。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在半导体和AI芯片领域会持续加大投资,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加强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软件生态的全链条建设。
等到国产方案的性能、价格和交付能力都能满足市场需求时,不仅英伟达,就连其他在技术供应上有垄断倾向的公司,也会感受到压力。
中国曾经在多个技术领域经历过这样的转折过程,芯片产业也不例外。市场格局总是在竞争中变化,而这次英伟达事件或许会被视作促成国内算力自主化的重要节点。
一句话,中国市场并不是谁可以轻松攫取利润的地方。合作可以,但必须是互利的,必须是符合公平规则的。
英伟达的退出是被动的还是自找的,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时代必须尽快结束。
也许短期阵痛难免,但总得有人扛起这一步。你觉得呢,是该忍一时用别人的芯片,还是趁这个机会彻底走自己的路?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