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台灯下复盘完11月4日的行情,键盘敲击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我做股市分析这么多年,向来不盯着一两天的涨跌,也算不上纯粹的技术派,更看重中长期趋势里的政策逻辑、资金流向和经济基本面。所以真心欢迎沉下心做投资的朋友交流,但对那些天天追涨杀跌、把股市当“赌场”的“炒股者”,确实没太多共同话题——毕竟短期波动是情绪博弈,长期趋势才是财富锚点。
先把昨天的核心盘面数据摊开说。11月4日沪指开盘3973.46点,早盘受外围科技股波动影响一度下探,最低触及3937.00点,随后在银行、石油等权重板块护盘下逐步回升,最终收盘3960.9点,微跌0.41%,全天成交8529.38亿元;深成指收于13285.7点,跌幅0.23%,成交1.05万亿元;创业板指微涨0.17%,收于2789.2点,成交3862亿元。两市合计成交额1.9万亿元,较前一日缩量1913.7亿元,看似缩量调整,但细节里藏着关键信号:上涨个股3535只,下跌1801只,中位数涨幅0.61%,冰雪旅游、福建本地股、低估值金融股逆势走强,而前期热门的有色金属、创新药板块小幅回调,呈现“指数微跌、个股分化、权重护盘”的格局,这与和讯网“资金从高估值题材向低估值防御板块切换”的股评判断完全吻合,也说明3936点这个20日均线支撑位,确实有资金主动承接。
政策面是当前市场的“定盘星”,必须重点说。10月29日闭幕的国务院金融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的表述有变化但无转向——对比此前“巩固资本市场稳中向好的形势”,这次新增了“优化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加快推动保险、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三项具体举措,政策重心从“稳现状”转向“促发展”,但“维稳”基调没变。证监会同步释放信号,将在11月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简化优质企业融资流程,这相当于给市场注入“长效活水”。刘纪鹏教授在最新文章里解读,这种政策调整不是“松油门”,而是“换高速挡”,通过制度完善让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科技自主、产业升级,这也意味着政策底依然牢固,不会因短期波动转向。
外围环境的利好信号也很明确。美联储议息会议落幕,如期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这是2025年以来连续降息。尽管会议纪要显示,两名委员对降息投了反对票,认为“需警惕通胀反弹风险”,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当前利率已进入中性偏宽松区间”,相当于给市场吃了颗“宽松周期延续”的定心丸。摩根士丹利随即更新了A股策略报告,将2025年底沪指目标位从4100点上调至4300点,理由是“美元流动性宽松将推动全球资金回流新兴市场,A股当前11.2倍的市盈率(中证全指)仍处历史低位,估值优势凸显”;华泰证券也在晨会中提到,10月北向资金已净流入528亿元,创年内单月次高,外资增配A股的趋势还在延续。不过也要注意外围分化风险:欧洲央行11月维持2%利率不变,日本央行暗示12月可能结束负利率政策,这或许会导致部分资金短期分流,但对A股整体影响有限。
技术面的短期信号也值得参考。沪指昨天在3937点触底回升,刚好踩在20日均线支撑位上,5分钟级别出现“底背离共振”,30分钟MACD指标形成金叉,从历史数据看,这种技术形态通常能支撑1-2天的反弹行情。上方的关键压力位在4015点——这是10月下旬以来的震荡箱体上沿,只要今天能站稳3980点,并且上午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昨天上午仅1280亿元),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结合李大霄在微博上的观点“3930点是‘儿童底’后的关键支撑,资金护盘迹象明显,短期无需过度恐慌”,我预判11月5日沪指大概率止跌回升,收盘有望小幅上涨0.5%-1%,继续向4000点发起冲击。
接下来聊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11月七连阳的概率,以及12月会不会大调整。先看七连阳的概率:从历史数据看,沪指自2000年以来共出现过18次“六连阳后冲击七连阳”的情况,其中13次成功,概率约72%;再结合当前市场条件——政策托底、外资流入、技术支撑,尤其是10月制造业PMI虽处收缩区间(49.0%),但高技术制造业PMI(50.5%)连续3个月扩张,经济结构亮点明显,这些都为股市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综合判断,11月沪指收阳实现七连阳的概率约75%,即便中间有震荡,月底也大概率能站稳3950点以上。至于12月会不会大调整,黄奇帆在9月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曾说过“健康的股市不是只涨不跌,而是调整幅度不超过10%,且有资金承接”,当前市场估值不高,中长期资金还在持续入市,即便12月出现调整,也更可能是“高位震荡消化”(幅度3%-5%),而非“断崖式下跌”。任泽平也在最新专栏中提到“当前A股处于‘慢牛’初期,调整是布局机会,而非风险”,这个观点我比较认同。
再说说中长期趋势,尤其是和党的二十一大召开的关系。从A股历史规律看,党代会召开前1-3年,往往是政策密集落地期,市场会提前反映政策红利。党的二十一大预计2027年召开,而当前“十五五”规划已明确将“科技自主创新”“绿色低碳转型”“高端制造业升级”作为核心目标,二十一大大概率会延续这一战略方向,甚至出台更具体的扶持政策——比如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补贴,完善科创板、北交所的制度设计,吸引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这种政策连续性,会为资本市场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3-6个月维度,随着美联储后续降息落地(市场预期12月可能再降25个基点)和“十五五”政策细化,AI应用、半导体设备、高股息金融股这三大主线有望领涨,沪指有望突破4200点;1-3年维度,结合黄奇帆“2040年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将达400万亿元”的判断(当前约100万亿元),按证券化率与GDP匹配的逻辑,1-3年内沪指冲击4800-5000点是合理预期,核心驱动力就是政策红利+企业盈利改善。
还要警惕五年期顶部的信号,提前给大家打个预防针。参考2007年(沪指6124点)和2015年(沪指5178点)的见顶经验,当出现以下三大信号时,就要高度警惕长期顶部风险:一是日成交额连续3天超3万亿元,且出现“量价背离”(指数上涨但成交额萎缩,或指数下跌但成交额放大),当前两市日均1.9万亿元,还处健康区间;二是月度新开户数突破500万户,2007年8月新开户892万户,2015年5月新开户791万户,都是散户“最后入场”的信号,而今年9月新开户仅294万户,距离阈值还很远;三是两融余额突破3万亿元,当前两融余额2.05万亿元,杠杆资金没有过度涌入。这三大信号同时出现时,才是需要大幅减仓的时候,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
最后必须专门提醒散户朋友:当前市场虽无大风险,但短期过热苗头已现。部分热门板块(如AI算力、人形机器人)的估值已达历史高位,最近5个交易日融资余额增加1200亿元,杠杆资金增速过快;而且沪指从9月下旬的3700点涨到现在,累计涨幅已超7%,部分资金有获利了结需求。如果后续出现这三种情况——两市成交额突然放大到2.5万亿元以上、中央层面(如证监会、央行)发布“提示投资风险”的公告、沪指出现“日线级别顶背离”(指数创新高但MACD指标不创新高),一定要果断降低仓位,不要盲目追高。记住,散户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涨时贪婪、跌时恐惧”,越是行情热闹,越要保持理性。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市场短期波动是情绪和资金博弈的结果,中长期趋势才是盈利的根本。以上分析基于当前政策、数据和市场环境,后续若有重大变化,还需动态调整。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