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国际资本巨头齐聚中国电解铝赛道,在行业利润创下新高之际,这场看似风光的投资盛宴背后,却隐藏着产能天花板的禁锢与周期轮回的忧虑。
文|陈雨霏
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知名投资机构高瓴与千禧年,加上中国最大民营铝生产商中国宏桥——这些平常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机构,此刻却将目光共同投向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内蒙古铝业公司。
创新国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在中国电解铝行业仅排名第十二的企业,近日启动香港IPO,计划募资高达55亿港元。
豪华基石投资者阵容承诺认购近半发行股份,锁定期六个月,为近期略显疲态的香港IPO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电解铝行业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截至2025年10月,中国电解铝行业加权平均完全成本为15771元/吨,而同期铝锭现货均价高达21026元/吨,行业理论利润突破5000元/吨大关,创下三年新高。
这一利润水平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成本下行与铝价上涨共同推动了盈利空间扩张。
铝价攀升并非偶然。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等需求因素推动下,铝价已交投于近三年高位。
同时,中国电解铝产能正逼近天花板。根据权威报告,中国电解铝合规产能上限为4543万吨,而2025年国内电解铝产量预计达到4420万吨,已逼近产能极限。

资本为何此时追捧一家行业排名中游的电解铝企业?答案藏在创新国际的业务布局中。
公司通过“能源-氧化铝精炼-电解铝冶炼”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在2024年实现了84%的氧化铝自给率和88%的电力自给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为其构筑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其山东滨州基地临近铝土矿进口港,而内蒙古基地则享受低电价优势。在能源成本占大头的电解铝行业,这一布局可谓精准。
此外,公司计划将约一半的IPO募资净额用于扩大海外生产,这既是对中国产能天花板的突破,也是对全球铝市场布局的未雨绸缪。

中国电解铝行业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阶段。
截至2025年9月,中国电解铝运行产能已达4445万吨,按9月369.6万吨的产量反算运行产能是4497万吨,产能利用率已高达101.2%。
这种满产乃至超产的状态,使得行业失去了应有的供应弹性。
正如证券机构分析所指出的,电解铝供应处于满产和超产状态才勉强构筑全球供需平衡,供应严重失去弹性,利润-供应-价格的循环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利润可以继续扩张,直到新的供应能与消费适配的量大量涌现。

在国内产能受限的背景下,海外市场成为铝企的新战场。
然而,海外市场同样面临挑战。欧美AI投资竞赛遭遇缺电瓶颈,对欧美超过400万吨的存量供应构成挤出威胁。
一旦触发,铝价可能会出现加速向上行情。
中信建投预计,2026-2028年全球铝供需平衡分别是7.6万吨/-34.4万吨/32.6万吨。
负平衡预示着供应短缺的可能,这也是资本看好铝价长期走势的重要依据。
该机构甚至将2026-2028年铝行业利润预期调高至5000/5500/6000元/吨,对应铝价21500/22000/22500元/吨。

尽管当下风光无限,创新国际仍然面临不少隐忧。
作为周期性行业参与者,公司业绩易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2025年前五个月,受煤炭价格上涨推动生产成本增加,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4.4%至8.56亿元人民币。
此外,公司的客户结构高度集中。招股文件显示,2023年和2024年,来自创新新材的收入分别占创新国际总收入的78.8%和76.6%。
这一比例远高于同业上市公司天山铝业(37.01%)和云铝股份(39.07%)。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国际与创新新材存在密切的关联方交易,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同为崔立新。这种关联交易可能引发公司治理方面的担忧。
站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的工业园内,创新国际的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低电价优势让这里成为华北地区第四大电解铝生产基地,但轰鸣的机器声背后,中国电解铝产能已接近4543万吨的天花板。
放眼海外,欧美的缺电危机正对当地铝产能形成挤出效应。这意味着,全球铝市场未来或将更加依赖中国产量的微妙平衡。(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