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管被限制离华后,美强硬回应:立刻放人,特朗普扔出杀手锏

7月17日中国上海,一位身份特殊的美国人在浦东国际机场被中国警方所拦下,并对其执行了限制离境。她不是普通游客,而是富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常务董事兼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副主席茅晨月

在此之前,她刚刚与中国多家科技企业进行了一轮深度会谈,讨论AI芯片供应链融资合作。一切看似顺利,却在离境时戛然而止。这一天,成为中美金融、司法和外交多层面交锋的转折点。

此事一经曝光,美方随即陷入强烈反应。从国务院到白宫再到国会,接连发声,要求中方“立刻放人”。一时间,舆论炸锅,富国银行紧急叫停所有赴华计划,美国媒体更是将其称为“人质外交”。

随后,特朗普更亲自发声,扔出关税“杀手锏”,威胁重启对华商品加征关税,要求在8月12日前解决此事。

在美方政府发出这样的说法后,中方也对其做出了回应。7月21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在中国就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案件调查期间当事人有配合调查的义务。”

原来,这位毛晨月是涉及了中国司法机关正在侦办的某起刑事案件,这才受到了限制出境。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和《出境入境管理法》中的条例来看,中国政府采取这样的不得已措施也是十分合理的,况且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也都不会任由涉案人员出入国境。

这个说明传递了一个明确立场:在中国境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违法者都将接受司法调查

实际上,中国对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人员都一视同仁,司法程序不会因为国籍不同而区别对待。

每天都有大量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只要遵守法律就不会有问题。

反倒是美国却经常以“国家安全”为名抓捕中国公民:

从多年前的华为孟晚舟事件,到今年7月初中国芯片专家在意大利旅游时被美方指使逮捕,都是典型的政治干预司法行为

既然美国可以这样做,中国依法处理在华涉案人员也是正当权利。

“法无特权”,不是一句空话。

美国人无法理解的是,在中国,法律并不会因为身份特殊而让步。

这个逻辑听上去或许让华盛顿感到陌生。

在美方长久以来的国际操作中,“国家安全”可以成为任何行动的挡箭牌。

从孟晚舟事件,到中国科技专家在意大利机场被捕,背后都有美国情报或法律系统的身影。

如今,当相似的手段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华盛顿却无法接受。

这就是典型的双标。

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这一外交紧张升级的24小时内,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台湾冲突吓阻法案”

这项法案早在拜登时期就曾提出,但当时因风险过大未能通过。

金融战蔓延至“人质博弈”

毛晨月事件创下危险先例:她未被拘押,仍可住酒店、用手机,但归期无望。 这种“非拘押型限制”比逮捕更令企业恐慌,既无明确罪名,又难启动法律程序。

跨国银行连夜调整策略:高盛、摩根大通要求美籍高管暂避中国,改派第三国员工出差;

双重国籍者成“高危群体”,有投行为高管加购500万美元政治风险保险;视频会议激增,差旅成本暴涨37%。

美国为啥急着要人? 除了这两个人本身可能有"特殊身份",更重要的原因是想借此施压中国在其他谈判中让步。 贝森特说的"三大诉求",哪一条不是美国占便宜?

让中国施压俄罗斯结束战争,是想让俄罗斯在能源问题上对美国妥协;让中国解决伊核问题,是想让伊朗重新买美国石油;扩大对华出口和买美债,更是直接想让中国给美国经济输血。

可美国忘了,中国不是软柿子。 当年孟晚舟被非法扣押,中国用了三年时间,通过法律手段和国际舆论压力,最终让加拿大放人;现在这两个被限制出境的美国人,中方同样会依法处理,绝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就动摇司法主权。

当金融瞄准芯片,扳机就已经被扣响

茅晨月为什么来中国?答案是AI芯片。

这串字眼,是解开整个事件谜团的钥匙。AI芯片,是科技金字塔的塔尖,是中美角力的主战场。美国想尽办法技术封锁,试图把中国锁死在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则拼命突围,要掰断那只“卡脖子”的手。

金融,是产业的血液。当华尔街的资本,开始深入AI芯片这条最敏感的供应链,它触碰的就不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国家安全的神经末梢。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每一次信息的交换,都可能在安全雷达上留下刺眼的红点。

这让人想起,五角大楼清退承包商里的中国籍工程师。那种基于“血统”的清洗,和今天对金融高管的审视,其实是一回事。

当科技脱钩从贸易壁垒,一路滑向人才和资本的审查,一个更壁垒分明、更不互信的全球化新版本,正在悄然降临。

看不见的战场上,每个人都可能是枚棋子

还有一种更幽暗的猜测,认为茅晨月事件背后,有谍影浮动。

毕竟,在跨国资本的流动中,金融高管们扮演的角色,远比账面上的数字复杂。他们是信息的枢纽,是经济脉络的感知器。在情报与反情报的“静默战争”里,这里是天然的猎场。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却招招致命。

近年来,中国在反间谍领域频频出手,曝光的案件触目惊心。一些海外学者、留学生,常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被围猎的目标。对方的手法很老套,却很有效:从嘘寒问暖的“帮助”,到推心置腹的“交友”,再到利益的捆绑和把柄的要挟,一步步把人拖下水。

这些前车之鉴,让人们在看待茅晨月事件时,多了一层复杂的滤镜。无论真相如何,它都像一声警钟,提醒着所有穿梭于不同世界的人:开放与风险,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结语:

茅晨月的归途或许依旧漫长,但这场风暴正将中美关系推向新的转折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明确: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已经不再被某一国垄断。

茅晨月事件只是国际局势中的一枚小棋子,却深刻揭示了中美间更深层的博弈逻辑。面对压力,中国始终坚持依法行事,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未来走向,关键仍在于谁能真正尊重法律、规则和彼此底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财经   杀手锏   强硬   中国   美国   事件   法律   美方   芯片   中美   金融   司法   美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