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夏能源网
距离4月30号还有十天,光伏产业链的降价潮已全面开启。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截至4月17日,硅片、电池片、组件已持续两周降价。此前在抢装潮中价格纹丝未动的硅料,也出现大范围降价。
这是否意味着这轮因为430、531抢装潮带动的涨价小周期基本宣告结束?接下来行业价格会不会再创新低?
光伏本轮涨价潮由终端抢装引起,始自2月中旬,起因在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分布式管理新规和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的136号文。
最初,组件端率先出现涨价,随后向上传导,电池片、硅片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大厂的分布式组件现货价格一度突破0.8元/W,BC组件报价更是达到0.85-0.9元/W。
如今,随着抢装时间节点的临近,下游需求有所减弱,供需关系反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表示,“531”抢装对下游产品的需求刺激基本已在4月中旬结束。随着“430”与“531”抢装潮的第一个时间节点临近,终端组件的需求基本达到最高点,下游备货接近尾声,后续需求会陆续下降。
随着需求减弱,产业链全面降价,硅片价格已连续两周下跌。
据4月10日硅业分会数据,N型G12R、N型G10L和N型G12硅片成交均价出现了1.3%-2.52%的小幅下跌。
4月17日,硅业分会发布信息显示,硅片价格继续下跌。其中,硅片价格N型G12R硅片下跌幅度最大,以1.43元/片的成交均价,实现周环比跌幅5.92%;N型G10L以1.22元/片成交均价、3.17%的周环比跌幅紧随其后;P型G12和N型G12以1.63元/片和1.53元/片成交均价,也分别下跌1.81%、1.29%。
组件环节同样出现持续降价。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双面双玻N型TOPCon组件,4月9日成交均价0.745元/W,环比上周下降了0.005元/W。而4月17日,降至0.735元,再次降了1分钱/W。分布式项目用的182和210TOPCon组件,4月9日成交均价0.77元/W,环比上周下降1分钱/W。而4月17日,再降2分钱/W,为0.75元/W。
产业链中价格最不易波动的电池片也是连续降价。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4月9日,仅有TOPCon210R电池片成交均价下降了1分/W。而到4月17日,则几乎扩大到了电池片全系列。降幅最大的是TOPCon210R电池片,以0.29元/W的成交均价,下降4分钱,降幅12.1%;TOPCon182/183.75系列电池片成交均价为0.3元/W,周环比降价1分钱/W;就连PERC182/183系列成交均价也下降了1分钱/W。
最无奈的是硅料环节。
在本轮抢装潮中,硅料价格一直未涨上去。如今,受下游降价影响,除颗粒硅之外全面降价。其中,n型致密料、n型复投料以及p型多晶硅料成交均价分别下降900元/吨、700元/吨和500元/吨,降幅2.42%-1.47%。
光伏产业链四大环节全线降价,宣告了这轮自2月中下旬开启的涨价潮基本宣告结束。
光伏价格掉头向下的背后,是各环节厂商库存压力的增大。
组件环节,小型分销商面对分布式组件价格下滑开始不堪先前囤货,部分转趋低价销售。
电池片环节,受四月高稼动率叠加政策节点前的需求退坡发酵影响,导致近期库存逐步升高,供过于求之下,也就出现了183N与210RN的价格下跌。
硅片环节,厂商在终端需求减弱预期以及电池跌价的双重压力下,去库存意愿强烈,降价让利行为明显增多。
硅料是库存最为严重的环节。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即使经历下游抢装潮,3月行业库存依然高达40万吨。如今,多数硅片厂商仍优先消耗自有多晶硅库存,暂缓多晶硅采购计划。需求萎靡之下,预计4月多晶硅去库速度缓慢。
在去库存压力下,Infolink预测,电池片N型各尺寸价格预期将在四月底前再度下探;硅片价格短期内也持悲观态度,210RN硅片价格在成本折算下或下行至每片1.35-1.4元,210N也预计向每片1.5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产方面,目前除硅料企业整体处于降负荷外,其他环节排产似乎未出现大规模调整。比如硅片环节4月中旬的整体开工率55%-58%,而3月下旬为56%-58%,这或许与下游组件前期签订的订单仍在执行有关。开工率未下调,更加重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去库存压力,短期价格下行趋势更为稳固。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或不会有太大下降空间。
Infolink日前表示,组件当前库存处较健康水平,综合考虑国内集中项目启动状况、以及海外需求等因素,下半年组件价格较难出现大幅度的上扬或崩跌。而电池片则在排产顺势下降、供需失衡缓解后有望修复。硅业分会也认为,在供应减少,库存偏低的情形下,硅片降幅空间不会太大。
另外,行业新一轮的自律已经悄然启动,或将有助于稳定价格。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4月初业内传出消息,行业将开始新一轮的限产控价,多个光伏企业已参加了自律会议,汇报库存和产能情况。下一步就是制定自律配额,以此保障光伏产品的价格不会在“531”之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而下半年,将继续执行以销定产。
另有消息称,组件厂商也正试图就6、7月份执行订单价格与终端商谈判,以混合前期订单发货、或提供部分折让等模式,换取继续执行约0.63-0.68元/W不等的签约价格,控制价格下跌。
去年至今,光伏行业一直处于“自律-市场好转-供需恶化-新一轮的自律”的怪圈,背后根本原因还是产能迟迟未能有效出清所致。
在这一轮涨价潮中,光伏企业一季度业绩虽能得以修复,但真正能赚到多少钱也是个问号。短期的涨价,很可能导致一些在“出清”边缘的落后产能得以存活,从而加重了光伏行业的“洗牌”难度,延长了“洗牌”时间。
经过行业持续一年半的“洗牌”,企业压力正越来越大。若这场“洗牌”迟迟不结束,战线拉得过长,可能会让行业优质产能大损元气。
据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仅7家光伏龙头企业合计占有上游应付账款和票据规模就高达4444亿元。行业的亏损已从亏“现金流”走向亏“老本”和“占款”。
重重危机中,如何加快行业落后产能出清,避免优质产能在“钝刀子割肉”中耗光最后一滴血,是各方必须正视的难题。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