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30日,云南的一间病房里,林正亨用几乎残疾的右手写下一封家书,信里说,台湾收复了,父亲的遗志达成,自己的残废不算什么。
这封家书被后世研究者视为台湾同胞抗日历程的缩影,写信人林正亨,是一位从台湾奔赴大陆的黄埔军人,林正亨的抗日决心,要从他的家族讲起。

他的祖父林朝栋,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驻守台中,本已做好与日军死战的准备,却接到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悲愤之下,林朝栋举家迁到大陆,留下了“不做亡国奴”的家训。
父亲林祖密后来返回台湾打理家业,却始终无法接受日本殖民统治,1912年民国成立,林祖密立刻申请注销日籍恢复中国国籍。
这个决定代价极大,他家在台湾的大片土地和工厂都被日军没收,但他从未反悔,最终拿到了台湾沦日后第一张复籍执照,家族的基因就这样刻进了林正亨的骨子里。

1934年,他回到台湾探望母亲,亲眼见到日本宪兵的暴行,自己还被无故毒打,这次经历让他彻底下定决心,重返大陆寻找抗日之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直接报考了黄埔军校前身的学兵队,成为黄埔十五期学员,当时的黄埔军校里,像他这样的台籍青年并不少,比如前辈李友邦,早就组建了台湾义勇队,喊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
1940年,林正亨被派往广西参加昆仑关战役,出发前,他拍了张戎装照,背面题了首短诗明志。

战斗中,他带着情报排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多处负伤才冲出包围圈,昆仑关战役的主力是第五军,林正亨所在的第三十六军付出巨大伤亡却鲜被提及。
很显然,这场局部胜利没能扭转会战结局,第三十六军番号被撤销,但他因战功被调往第五军负责防毒教学。
1944年,林正亨主动报名参加远征军,本来想瞒着怀孕的妻子,但后来发现根本瞒不住,只能如实说明。

“没有国,哪来的家?”这句话说服了妻子,在缅北八莫战役中,他带队追击突围日军,肉搏时全身十六处负伤,被战友从死人堆里救出。
治疗四个月后,他的双手落下残疾,仅右手能勉强执笔,台湾同胞的抗日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台南青年吴思汉在日本读书时,为避免被征入日军攻打祖国,伪装探亲返回大陆参战。

新竹人邹洪作为台籍中将,长期在前线指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积劳成疾去世,这些名字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的选择高度一致。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林正亨还在印度治疗,他没能亲眼见证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的受降仪式,但台湾同胞的喜悦被详细记录下来。
医师吴新荣把《中山全集》摆上书桌,还取出藏了多年的祖先灵位焚香祷告,17岁的张克辉返校时,沿途都是敲锣打鼓的人群,“祖国万岁”的喊声此起彼伏。

如此看来,林正亨的家书里,兴奋与悲伤都有根源,兴奋的是故乡重回祖国怀抱,家族三代人的心愿达成;悲伤的是身体残疾,更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感到失望。
后来他辗转到重庆,通过中共地下党员的妹妹加入了共产党,继续为理想奋斗,毫无疑问,台湾光复不是偶然。

从1895年到1945年,五十年间台湾同胞牺牲逾六十五万人,武装反抗、文化抗争从未停止,林正亨的故事,只是无数台湾同胞爱国壮举的一个切片。
他的家族三代人用行动证明,台湾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再读这封家书,最动人的还是那份跨越海峡的家国情怀。

这份情怀,刻在林正亨的骨子里,也刻在所有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