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唯独不敢动周恩来?如果动他:估计老蒋整个嫡系都得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翻开民国历史,蒋介石这个人对政敌下手从来都不含糊。

共产党人被他杀了多少?光是"四一二"那一天就血流成河。

可奇怪的是,有一个人他始终不敢真正动手,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要知道蒋介石抓过周恩来两次,每次都有机会下死手,可最后都放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说动周恩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可能集体反水?

黄埔军校那些年,周恩来种下的"种子"

1924年黄埔军校刚建立的时候,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

这个安排看起来蒋介石职位更高,实际上周恩来的影响力一点不比他小。

当年军校里的学生,上午学军事课程跟蒋介石学打仗,下午上政治课就归周恩来管。

周恩来那个人有个特点,特别会做思想工作。

他给学生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经常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时局,讲得头头是道。

更关键的是,他对学生的态度特别好,谁家里有困难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逢年过节还会问候。

这样一来二去,很多黄埔学生跟周恩来的感情比跟蒋介石还深。

张治中就是典型例子。

这个人后来成了蒋介石的嫡系大将,手里掌握着重兵。

可他在黄埔时期就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折服了。

张治中当时还主动找周恩来,说想加入共产党。

周恩来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让他继续待在国民党内部,说以后会有更大的作用。

这个决定后来证明太英明了。

黄埔军校出来的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力量。

这些人里面,受过周恩来恩惠或者敬重他的不在少数。

赵舒、鲍靖中、酆悌这些名字可能不太为人熟知,可他们在关键时刻起的作用大得很。

1927年那两次惊险万分的营救

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蒋介石撕破脸开始大规模抓捕共产党人。

周恩来当时在上海,蒋介石专门下了命令要抓他。

第一次被抓是在一个秘密联络点,负责执行任务的是斯烈师长。

斯烈这个人也是黄埔出身,跟周恩来有过接触。

他把周恩来扣押之后,并没有马上向上级汇报,而是犹豫了很久。

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找个借口把人放了。

斯烈后来对人说,周主任当年对我有恩,我不能昧着良心做事。

第二次更危险。

周恩来准备从上海撤离,结果在路上又被鲍靖中的部队拦住了。

鲍靖中是黄埔四期学生,当时已经是第七团的团长。

他认出了周恩来,手下的士兵都端着枪准备抓人。

那个场面特别紧张,周恩来的警卫员都做好了拼命的准备。

可鲍靖中看了周恩来半天,突然让士兵把枪放下,对周恩来说了句"周主任请便"。

就这样,周恩来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了。

鲍靖中回去之后报告说追丢了,上级也没有深究。

这两次营救看起来是偶然,实际上必然性很大。

周恩来在黄埔种下的这些"种子",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蒋介石不是傻子,这两次事件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周恩来在军队里的影响力比想象中大得多,真要强行下死手,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连锁反应。

隐蔽战线上那些看不见的较量

周恩来的厉害之处不只是在明面上有人脉,更可怕的是他在隐蔽战线布下的棋子。

段伯宇和段仲宇这对兄弟就是最好的例子。

段伯宇打入了蒋介石的侍从室,这个地方是蒋介石的核心机构,所有重要情报都要经过这里。

段伯宇在里面担任情报处长,掌握着大量军事机密。

段仲宇则当上了港口副司令,控制着重要的交通要道。

这两兄弟在各自的岗位上看起来尽职尽责,实际上在暗中为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

很多国民党的军事调动计划还没执行,周恩来那边就已经知道了。

1949年解放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段氏兄弟策动的几次起义,直接动摇了国民党在长江的防线。

蒋介石后来查出这些内鬼,气得差点吐血。

他开始怀疑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人。

周恩来布置的情报网到底有多深,蒋介石心里没底。

这种不确定性让他对周恩来更加忌惮。

动周恩来的风险太大了。

万一因此激怒了那些潜伏的人,他们集体暴露或者反水,整个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可能都要瘫痪。

蒋介石虽然恨周恩来,可这个险他不敢冒。

西安事变:救命之恩改变了一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把蒋介石扣押了。

当时国民党内部很多人主张直接枪毙蒋介石,陕北的红军也有声音说趁机除掉这个大敌。

周恩来连夜从延安赶到西安。

他见到蒋介石之后,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耐心地跟他分析形势。

周恩来说,现在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中国人不能再自相残杀了。

杀了你对抗日没好处,不如大家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蒋介石当时被关在华清池,心里七上八下。

听周恩来这么一说,态度慢慢缓和下来。

周恩来又去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工作,劝他们和平解决这件事。

经过十几天的斡旋,西安事变最终没有流血,蒋介石被释放了。

这件事对蒋介石的触动特别大。

说白了,他的命是周恩来救的。

宋美龄、宋子文这些人当时都着急得不行,是周恩来让他们安心。

这份人情欠得太大了。

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周恩来的态度明显不同了。

不是说他就对共产党友好了,而是在处理周恩来的问题上,他多了很多顾虑。

欠人家救命之恩,转头就下死手,这事传出去太难听。

宋家那边也不会答应。

抗战时期的那些微妙时刻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国共两党还在合作抗日。

周恩来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参加军事会议。

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说周恩来这个人做事"周到细致",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全面。

这个评价从蒋介石嘴里说出来很不容易。

他是个特别骄傲的人,轻易不会夸别人。

可周恩来在会议上的表现确实让他挑不出毛病。

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多。

既维护了共产党的立场,又没有破坏合作的大局。

张治中在抗战时期跟周恩来接触更多了。

蒋介石有时候让张治中去执行一些针对共产党的任务,张治中总是推三阻四,要不就是敷衍了事。

有一次蒋介石急了,直接质问他为什么不配合。

张治中说得很直白:周主任那边我是朋友,让我去打朋友,我做不到。

蒋介石听了这话特别生气,可他又能怎么办?张治中手里有兵,而且是他的嫡系大将。

这样的人都不愿意动周恩来,可见周恩来的影响力有多大。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矛盾心理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态度很微妙,表面客气,背地里想着怎么除掉他。

可对周恩来,蒋介石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尊重。

蒋介石在日记里写过,周恩来这个人"举止有度,言谈有节"。

这八个字的评价相当高了。

谈判期间有很多尖锐的问题要讨论,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一方据理力争,可表达方式从来不让人觉得咄咄逼人。

有一次谈判陷入僵局,国民党方面准备强硬表态。

周恩来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份材料,详细说明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证明共产党的要求是合理的。

这份材料准备得特别充分,数据翔实,连蒋介石都挑不出毛病。

那次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对身边的人说,跟周恩来打交道要小心,这个人太厉害了。

可厉害归厉害,蒋介石内心深处对周恩来还是有几分敬重的。

这种敬重来自于多年的交往,也来自于对周恩来能力的认可。

1955年那次差点成功的暗杀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可他对大陆的渗透活动一直没停。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要代表中国出席。

军统特务头子谷正文策划了一个阴谋,在周恩来乘坐的飞机上安装炸弹。

这架飞机叫"克什米尔公主号",是印度航空公司的。

特务买通了机场的工作人员,把炸弹藏在飞机的起落架舱里。

计划很周密,时间算得也准,等飞机飞到公海上空,炸弹就会爆炸。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周恩来临时改变了行程,没有乘坐这架飞机,而是转乘其他航班。

"克什米尔公主号"按照原定计划起飞了,机上有11名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和记者。

飞机飞到公海上空的时候,炸弹爆炸了,11个人全部遇难。

这次暗杀虽然没有成功,可让全世界都看清了国民党特务的手段。

周恩来得知消息之后非常悲痛,那11个人都是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

可他在公开场合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只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完成了万隆会议的任务。

这次事件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还是想除掉周恩来。

只是他用的是特务手段,而不是像对待其他共产党人那样光明正大地下令。

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从侧面证明了蒋介石对周恩来的忌惮。

人脉、情报、人情:三重保险锁住了蒋介石的手

说到底,蒋介石不敢动周恩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埔时期建立的人脉网络是第一道保险。

周恩来在国民党军队里有太多学生和朋友,这些人虽然立场不同,可对周恩来的感情是真实的。

蒋介石很清楚,一旦对周恩来下死手,这些人会怎么反应。

集体反叛不一定,可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是肯定的。

军队是蒋介石的命根子,他不能冒这个险。

隐蔽战线的情报网是第二道保险。

周恩来布置的那些棋子,有些暴露了,可更多的还隐藏在暗处。

蒋介石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人。

动周恩来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让这些人集体浮出水面。

那样的话,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就彻底完了。

西安事变的救命之恩是第三道保险。

这份人情债太重了,蒋介石还不起。

更关键的是,西安事变涉及的不只是国共两党,还有英美列强的态度。

当时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中国的抗日问题,谁破坏了国共合作,谁就要承担国际舆论的压力。

周恩来是国共合作的关键人物之一,动他就等于破坏合作大局。

这三重保险环环相扣,让蒋介石投鼠忌器。

他恨周恩来吗?肯定恨。

可他敢动周恩来吗?真不敢。

这就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所在。

有时候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一步都要仔细掂量。

周恩来深谙此道。

他从来不把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总是在各方面都留有后路。

跟蒋介石打交道这么多年,他对蒋介石的性格摸得一清二楚。

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示弱的时候示弱,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结语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蒋介石不敢动周恩来,说到底是周恩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决定的。

他在黄埔时期播下的种子,在关键时刻开花结果。

他在隐蔽战线布下的棋局,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西安事变的救命之恩,更是从道义上锁住了蒋介石的手。


这种全方位的布局能力,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蒋介石不是不想动周恩来,是动不起,也不敢动。

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信息来源:

《蒋介石日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杨天石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张治中著:《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周恩来   嫡系   蒋介石   西安事变   国民党   黄埔军校   共产党   救命之恩   人脉   中国   特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