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了!年薪600万华为技术总监,带13人窃密获刑,美国国籍终曝光

谁能料到,年薪高达600万元的华为高层管理者,竟因窃取公司机密沦为阶下囚。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窃取的是华为内部核心技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联络了13个团伙。

这个备受关注的案件终于判了!

曾经在华为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的张琨,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罚款300万元人民币。同时,法院还规定他出狱后五年内不得从事芯片行业相关的工作。

和张琨一起被判刑的还有其他13个人,总共被罚款1350万元!

张琨的人生轨迹曾是一部典型的精英奋斗史。他被业内誉为“Wi-Fi之王”,拥有北京大学本科学位、中科院微电子硕士以及美国双硕士的显赫学术背景。这样的知识储备为他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曾在美国高通公司任职五年。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也让他对全球顶尖的芯片研发体系有了深刻理解。

2011年,已取得美国国籍的张某选择回国,加入了当时正迅猛发展的华为海思半导体。在华为的十年间,他凭借卓越的技术能力一路晋升,最终成为21级资深主管,年收入高达600万元人民币。

华为对他寄予厚望,在他主导的研发项目上,累计投入资金超过9亿元。他手握着公司最前沿的技术资源,也肩负着推动中国自主芯片发展的重任。

然而,2020年末华为面临外部制裁带来的巨大压力,自主研发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张某的内心发生了动摇,一个通过窃取公司核心技术来快速致富的念头开始滋生。

他并未选择与公司共渡难关,反而在离职前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影响力,以高薪和股权为诱饵,秘密吸引了包括刘某、顾某、周某在内的多名华为核心研发人员,为他即将实施的计划组建了初始团队。

2021年2月,张某正式从华为离职。

离开华为仅一个月,张某就在南京创立了尊湃通讯公司。

这家新公司的核心团队几乎是华为的翻版,约有六成员工来自华为海思,其中部分员工甚至脚踩两只船,白天在华为上班,晚上则为尊湃工作。

他们的窃密手段多样且极为隐蔽。为了规避公司的电子审查系统,他们采取了最原始也最难追踪的方式,例如用手机直接拍摄电脑屏幕上的代码、截图关键信息,甚至手抄核心代码。

更隐秘的手段是将敏感数据拆分后,藏匿在智能手表中带出公司。为了“洗白”这些技术的来源,他们甚至将部分窃取来的华为内部代码伪装成开源项目,在外部网络上发布,再由尊湃公司“合法”引用。

为了掩人耳目,团队成员在尊湃任职期间普遍使用假名,顾某、周某等人均未以真实身份出现。这种种行为都显示出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窃密行动。

凭借张琨在业界的声望以及这支带有浓厚“华为背景”的团队,尊湃通讯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公司成立仅两个月,就获得了高榕资本高达1亿元的投资。

资本的追捧让尊湃的估值如同坐上了火箭。2022年5月,小米集团和湖杉资本等知名机构跟投,公司估值达到5亿元。到2023年初,其估值更是飙升至10亿元。

尊湃对外高调宣传,宣称其WiFi-6芯片的研发速度比华为快了30%,并已拥有多项自主专利,成功塑造出技术新贵的形象。

然而,虚假的成功终究无法长久。尊湃在推出其首款芯片后,迅速删除了服务器上的原始数据,并紧接着推出了第二版芯片,同时还统一更换了员工的手机,并对邮箱和电脑进行了彻底清理。

尊湃反常的“研发速度”引起了华为的警觉。一家初创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出高端芯片,这在行业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华为随即启动内部调查,并从市场上采购了尊湃的芯片进行技术分析。

分析结果着实令人惊愕。尊湃芯片在40个关键技术点方面,与华为同类产品的相似度竟高达90%。更为直接的证据是,部分芯片上甚至还保留着华为内部测试使用、忘记移除的标识,这无疑是技术侵权的铁证。

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上海和江苏两地警方联合行动,对尊湃进行了突击搜查。行动中,包括张某在内的14名核心涉案人员被当场逮捕,警方查获了7台存有大量侵权技术资料的服务器,并依法冻结了公司近亿元的资产。

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终于迎来了最终判决。法院的判决不仅惩治了犯罪者,更在法律层面上取得了两大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法院首次在判决中明确,“技术密点重合率90%”可以作为认定技术抄袭的定罪标准。这一标准的树立,有效堵塞了过去侵权者常常以“灵感相似”或“巧合”为由进行辩解的法律漏洞。

其次,对张某施加的5年行业禁令,是中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先例。这大大增加了顶尖技术人才背叛的成本,对于遏制同类犯罪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判决公布后,也引发了部分网友的讨论。有人认为,对张某300万元的罚款尚不及他一年的薪水,6年的监禁对于其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言显得过轻,可能缺乏足够的震慑力。还有观点指出,拥有美国国籍的张某在出狱后,仍有可能在海外芯片行业东山再起。

而那些被虚假繁荣所蒙蔽的投资方,则在这场风波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他们纷纷竭力撇清与尊湃通讯管理层的关系,试图将损失降到最低。

张琨案的背后,浮现出更为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在案件调查期间,美国高通公司突然解散了其位于上海的WiFi7研发中心,并销毁了所有技术资料。

不久之后,高通就在美国注册了两项关键的WiFi7专利。考虑到张某曾是高通的得力干将且拥有美国身份,这一系列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从华为窃取的技术,是否存在流向高通的可能性。

如果尊湃的芯片最终成功量产并推向市场,华为每年可能因此损失数亿美元的销售额,更严重的是,这会直接影响中国在下一代WiFi7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张琨案并非孤例,它是我国科技企业面临技术外泄风险的一个缩影。国家安全机关和官方媒体曾多次发出警告。

2025年7月,官方通报了一起科研人员因使用生成式AI工具上传核心数据,导致国家机密泄露的案例,凸显了新技术普及带来的安全隐患。

境外势力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打压从未停止。美国尤其将中国视为其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提出了所谓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来警示自身,将科技竞争置于对华战略的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某案也被部分舆论视为美国企业在政府默许下,对中国企业进行的一次精准窃密行动。

结语

张某案最终的结局,是对所有科技从业者的深刻警示。他选择了一条看似光鲜的捷径,企图通过窃取他人的成果实现一夜暴富,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连累了信任他的同事和投资者。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偷来的技术无法真正开花结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终究要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坚实地基之上。

这起案件提醒所有身处创新前沿的企业,必须时刻绷紧技术防范这根弦,建立起坚固的内部安全体系,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研发成果!

参考资料:

东方网——尊湃通讯侵犯华为商业秘密一审判了 主谋获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环球网——尊湃窃取华为芯片秘密,14人获刑!

新浪财经——9999万元!屹唐股份近亿元索赔起诉应用材料技术窃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8

标签:财经   美国   国籍   年薪   总监   华为技术   华为   芯片   公司   技术   中国   核心   判决   案件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