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大兴|团河行宫之变

大兴百姓熟知的团河行宫,最近变化很大。

国庆前后,一系列文化活动选址团河行宫遗址公园。9月27日、28日,平南红色文化研讨会、第八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接连在此举办。国庆中秋假期,这里还有“苑启新章·兴承万象”国庆中秋非遗雅集、“团河行宫海外回流文物展览”等文化活动。

团河行宫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位于南苑范围内,是清朝帝王围猎大阅、讲武习勤、居园理政之所。修建之初,这里尽显清朝全盛时期的国力,占地500余亩,有各类建筑600余间,是清朝在北京地区最大的皇家行宫。

近代以来的接连战乱,让这里一度衰败荒寂。至20世纪80年代,除御碑亭和翠润轩幸存外,行宫内地上文物全部被毁。2001年,团河行宫遗址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经历多次保护修缮,基本恢复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样貌,成为大兴区代表性文物。

笔者曾于2023年底在团河行宫参加活动,彼时的宫殿、苑囿区域沉浸在冬日萧肃中,原貌中“团泊”东西两片水域已经完全干涸。从文物修缮的角度看,效果已经很好,但仍停留在古建复原的层面上,在面向公众、服务社会方面还有不足。

今年国庆前夕,在区委区政府研究推动下,区园林中心、区水务局、西红门镇、区文旅局、区城管委等单位共同努力,经过约一个月的紧张优化提升后,团河行宫遗址公园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

干涸已久的水域碧波荡漾,南北两个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题,大范围的园林绿化提高了整体景观水平,多项展览、活动吸引大量市民前来,遗址公园一片热闹景象。

笔者认为,团河行宫之变有三。

“一变”在于面貌。“南囿秋风动翠微,碧波云影共澄辉”,此次团河行宫改造提升,面貌焕然一新,引水工程恢复了水域景观,俯瞰形如葫芦的水域激活生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绿地与步道、河岸交织,古建筑群与大尺度园林绿化空间相映成趣,历史韵味和自然之美和谐生辉,成为大兴历史文化名片。

“二变”关乎功能。公园周边改造新增的400多个停车位及服务中心等设施,使团河行宫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出游目的地”,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全程便利。优化提升秉承“无界公园”理念,为周边居民提供“不打烊”的休闲园林。此外,也为大兴平原新城京开高速以东地区增添大型公园绿地,补齐功能短板。

“三变”体现格局。北京坚持把历史文化保护摆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重要位置,团河行宫是皇家苑囿遗存,也挂有“大兴区博物馆”的牌子,富于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一格局下,近期接连举办文化活动,不仅体现大兴区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也证明团河行宫作为文化地标的重要性,成为“古都新韵”的注脚。

记者:杨理光

编辑:陈怡

监审:张晶晶、曹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大兴   行宫   大兴区   公园   水域   遗址   文化活动   苑囿   国庆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