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谱(1):80年了!还记得这天吗?

1945年8月15日的清晨,重庆的雾还没散,报童的呼喊却像惊雷般劈开了街巷的宁静。

“号外!号外!日本投降了!”这声喊先是被几个早起的路人听清,有人愣在原地,手里的豆浆洒了半杯,有人猛地抓住报童的胳膊,声音发颤:“你再说一遍?”当确认那铅字印着的“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时,不知是谁先哭了出来,紧接着,哭喊声像潮水一样漫过了山城的石阶。那时的北平城,胡同里的老槐树还挂着晨露。一个卖早点的老汉正往炉子里添煤,听见隔壁收音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日语广播,接着是中文翻译的“终战诏书”。他手里的煤铲“哐当”掉在地上,愣了半晌,突然朝着胡同口狂奔,边跑边喊:“赢了!咱赢了!”街坊们从门里探出头,起初是茫然,随即有人想起了自家在前线牺牲的儿子,想起了被敌机炸毁的半间屋子,眼泪混着笑容,在布满皱纹的脸上肆意流淌。上海的弄堂里,前一晚还在担心轰炸的居民,此刻正把被单、枕套撕成条,蘸着红墨水做成简易的国旗。一个穿长衫的先生站在石库门的台阶上,声音嘶哑地读着报纸上的投降条款,周围挤满了人,有拉黄包车的车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啃着窝头的学生。

当读到“日本军队将全部撤出中国领土”时,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跑调的、哽咽的、嘶吼的声音混在一起,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在延安,窑洞前的场院里早已聚满了人。消息是从前线传回来的,起初只是几个干部低声交谈,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边区。战士们扔掉手里的农具,互相抱着转圈,有的掏出贴身藏着的家书,对着天空喃喃自语:“爹,娘,咱们不用再躲炮弹了。”

老乡们提着刚蒸好的窝头往场院里跑,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子追逐打闹,篝火在夜色里燃起,映着一张张被烟熏黑却笑得灿烂的脸。

这一天,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正在发生。

沈阳的工厂里,工人们停下手里的活计,对着曾经监视他们的日本监工,第一次挺直了腰杆;广州的码头边,搬运工们把扁担扔在地上,跳进珠江里尽情游弋;昆明的校园里,教授和学生们抱在一起,眼泪打湿了书本上的公式和诗句。人们涌上街头,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号召。重庆的解放碑下,人群像沸腾的江河,有人爬上电线杆,有人站在汽车顶上,把帽子、手帕抛向空中。

一个老兵拄着拐杖,艰难地挤在人群中,他失去了一条腿,胸前挂着三枚勋章,此刻正咧着嘴笑,眼泪却顺着布满伤疤的脸颊往下淌。

他想起1937年那个逃亡的夜晚,想起牺牲在台儿庄的兄弟,想起在防空洞里出生却没能活过满月的女儿。这一天,他等了八年,或者说,整个民族等了太久。上海的南京路成了欢乐的海洋,霓虹灯第一次整夜亮着,映照着人们脸上的泪痕。一个旗袍店的老板娘,把店里最好的布料剪成小旗,分给路过的行人。

她的丈夫是商人,四年前为了给游击队送药品,被日本人杀害在苏州河里。此刻她站在店门口,看着年轻人举着旗子欢呼,突然觉得,那些烧掉的账本、砸坏的缝纫机,都值了。北平的鼓楼前,有人敲起了尘封已久的大鼓,鼓点杂乱却有力。一个拉胡琴的瞎子,凭着听声,摸索着加入了狂欢的人群,他的琴弦断了一根,却依旧拉着不成调的《松花江上》,拉着拉着,突然停下来,仰起头,对着天空露出了笑容。他看不见,但他能听见,听见千万人的脚步声、呼喊声,那声音里没有恐惧,只有劫后余生的坦荡。这一天的欢乐,从来不是轻飘飘的。它带着硝烟的味道,带着鲜血的温度,带着无数破碎家庭的叹息。

在南京,有人捧着亲人的牌位,跪在曾经的万人坑边,轻声说:“你看,天亮了。”在哈尔滨,幸存的犹太人拉着中国人的手,跳起了民族舞蹈,他们曾一起躲在防空洞里,分享过一块干硬的面包。

在香港,渔民们驾着小船,在维多利亚港里鸣笛,笛声里混着广东话的欢呼,那是被殖民的土地上,第一次响起如此扬眉吐气的声音。

夜幕降临,狂欢并未停歇。延安的窑洞里,油灯下,干部们正在起草第二天的文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的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一个年轻的书记员,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我们赢了。但胜利不是结束,是开始。”

这句话,或许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人们在欢呼,在流泪,在拥抱,同时也在默默思考:接下来呢?那些被炸成废墟的城市要重建,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要缝合,那些被践踏的尊严要重新拾起。8月15日的月亮,比任何时候都更明亮。它照过重庆的山,照过上海的洋楼,照过延安的窑洞,照过北平的胡同,也照过千里之外的东京湾。但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月光里没有了恐惧,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

人们知道,从明天起,孩子们可以在阳光下奔跑,不用再躲防空洞;农民可以安心种地,不用担心炮弹炸毁庄稼;学生可以在教室里读书,课本上不会再有“亡国奴”三个字。那个夜晚,很多人没有睡。他们坐在街头,坐在屋顶,坐在亲人的坟前,聊着过去,也聊着将来。

一个老农说:“等开春了,我要把被炸坏的田埂重新垒起来,多种点粮食。”一个学生说:“我要去读师范,将来去乡下教书,教孩子们认字,教他们别忘了今天。”一个母亲抱着怀里的婴儿,轻声说:“宝宝,以后你不用再听警报声了,妈妈带你去看长城。”80年过去,当年街头的欢呼早已消散在风里,但那一天的情感,却像种子一样,埋在了民族的血脉里。

它提醒我们,欢乐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安宁需要有人守护;它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的苦难,不是用来咀嚼痛苦,而是用来滋养勇气。

当我们今天走过解放碑、南京路、鼓楼前,或许还能听见,80年前那声穿透时空的呐喊,那是一个民族从血泊中站起来的声音,是无数平凡生命里,最烈的心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北平   延安   窑洞   声音   南京路   重庆   鼓楼   手里   报童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