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石刻”位置远超秦的西部边界

【学术争鸣】

作者: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

“昆仑石刻”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和广泛讨论,目前已从文字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提出不同的观点。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昆仑山的地望是在不断迁移的。如果从《山海经》《穆天子西游记》《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出发,探寻昆仑山的空间转向,对“昆仑石刻”的辨伪应有所启示。

昆仑的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有于阗南山说、祁连山脉说、泰山说、巴颜喀喇山说、冈底斯山脉说、贺兰山说、北疆说、两河流域说、秦岭说、岷山说、甘肃成县说、五台山说、阴山说、曲阜说、王屋山说、燕山说、横断山脉说、甘肃平凉说、库木库勒盆地说等等。如果将这些说法置于历史线索中,主要有几次空间转向。

先秦时期的昆仑地望多神话色彩,顾颉刚在《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中提出,昆仑神话是古代西北民族通过想象力构建的地理文化符号。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探索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提出“导河积石”“岷山道江”,《山海经》提出“河出昆仑”。甘肃积石山和四川岷山成为江河发源的两大地标,与昆仑地望联系紧密。考古学已经证明,河源与江源之间是古代民族迁移的通道。甘肃马家窑文化沿着岷山岷江南下至成都平原,成为古蜀文明的先声。三星堆考古发现,出土的神坛器物与《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描述有关。著名学者蒙文通论证四川岷山就是古昆仑所在。霍巍提出三星堆的文化渊源,一是黄河文明,二是古蜀文明,三是《山海经》的传统。文献与考古证据,为岷山的古昆仑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野。

昆仑山的第一次空间转向发生在汉代。汉武帝明确将于阗南山定为昆仑山,与开辟丝绸之路的疆域拓展有关,张骞出使西域也担负寻找河源的任务,认为黄河从昆仑出来后,“河注中国”。

第二次空间转向发生在隋唐。隋炀帝亲征吐谷浑后,设置河源郡,唐太宗命李靖征伐吐谷浑,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极大推进了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此时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推进到扎陵湖鄂陵湖一带,积石山与昆仑山的地望,拓展至阿尼玛卿山,成为汉藏之间的重要地标。

第三次空间转向发生在清代。康熙皇帝曾经以长白山为祖山,后来接受汉文化的昆仑龙脉说,但把昆仑山的地望推进到冈底斯山脉,成为统一西藏管理西藏的国家标志,后来乾隆探索黄河源头至星宿海一带,在《钦定河源纪略》中说:“唐人始有柏海、星宿川之目,元人穷至星宿海,惟我圣朝疆理西极殊域一家,自昆仑以下既已尽载图经。”

秦代对昆仑山地望的认识在哪里?这是判断“昆仑石刻”真伪的重要参照。秦始皇对西部的巡游和山岳崇拜,在司马迁《史记》里记载十分明确。第一次巡游最西到达陇西郡,是秦国版图的西部边界,“导河积石”是重要标志。《史记·封禅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重序天下名山的格局。“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秦始皇大一统的国家标志之山,西部最远到四川的岷山。可见,秦始皇对西部名山的认识与认可,与国家版图一致,与战国末期地理著作《禹贡》确定的长江源岷山、黄河源积石山吻合。所以,“昆仑石刻”所在的位置远远超出秦始皇天下名山的西部边界。

当然,从历史的逻辑看,秦始皇向东部泰山、蓬莱等地寻仙问药的事迹,在《史记》中记载很清楚,不排除向西部派人寻仙,或者这批人到达青海境内,因种种原因未能返回传递信息,文献缺乏记载。但是,这仅仅是“大胆假设”,目前的“昆仑石刻”还缺乏说服力,同时,刻字的岩性是判断的关键,高寒地区的冻融等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程度与保存状况是判断真伪的关键。唐代、元代、清代都有派遣专门队伍探寻黄河源头的经历,是否在这一期间留下石刻,值得进一步思考。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7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历史   石刻   边界   位置   西部   昆仑山   名山   河源   黄河   史记   山脉   石山   山海经   甘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