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卖掉9枚金牌,换到399万,被质疑后她只回答了25个字

陈晓敏1977年出生在广东鹤山一个酿酒的山村家庭,家里六个姐妹,她老二,从小就得帮着爸妈扛坛子搬罐子,那些米酒坛子重得像石头,小胳膊小腿的她咬牙顶着,练就了一身力气。

父母重男轻女,日子过得紧巴巴,她懂事早,帮着照顾弟妹,还下地干农活,饿肚子的时候也得先让小的吃饱。

村里人说她天生神力,可她自己知道,这力气是穷日子逼出来的。

1988年,县体校教练来学校挑苗子,看中了她那股子劲儿,她征求爸妈意见,他们一拍胸脯说去练体育准行。

从那起,她进了体校,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抓杠铃练到手掌起茧。

转眼1990年,她进省队,教练蔡俊成接手,教她抓举挺举的基本功。

她体重没优势,但悟性高,第二年就拿下全运会冠军,成了体坛小明星。

15岁的她入选国家队,次年就去世锦赛,女子54公斤级三项冠军,还破了三项世界纪录。

那时候她才16岁,举着杠铃稳稳上顶,全场都看呆了。

接下来几年,她像开了挂,全运会、亚锦赛、世锦赛,金牌一枚接一枚,累计九枚,名声在外。体育报上总爱提她,说她是女子举重的希望之星。

可运动员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1997年,亚洲锦标赛前,她膝盖旧伤犯了,训练强度大,疼得下不了地。教练给她止痛药,她吃了,继续咬牙练。比赛尿检结果出来,阳性,里面有伪麻黄碱成分,本是药里的杂质,她压根不知道。

禁赛两年,国家队大门一关,她灰头土脸回了广东队。

那两年,她自个儿租屋子练,杠铃砸水泥地,声音回荡在空荡荡的屋里。

2000年悉尼奥运,她拼死拿资格,赛场上顶着伤病和压力,女子63公斤级抓举117.5公斤,挺举125公斤,总成绩242.5公斤,金牌到手,还破了两项世界纪录。

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升起,她站得笔直,那一刻,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丫头。

奥运后,心理压力山大,伤病缠身,经济也跟不上。

2001年全运会,她拿了第八,差距拉开,自信心受挫,干脆退役。

退役不是结束,她进了羊城晚报集团,当体育编辑,每天敲键盘写报道,工资够养家,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些金牌搁在家里,擦拭时金属光泽一闪,她想起小时候的穷日子,村里孩子上学路远,教室漏风。

2003年,她下定决心,把九枚金牌全拿出来拍卖。

第一枚奥运金牌,起拍五十万,一路喊到128万成交。 剩下八枚陆续落锤,总共399万。她一分没留,全捐给鹤山建希望小学,学校就叫陈晓敏希望小学。

消息一出,网上炸锅。

很多人觉得金牌是国家荣誉,卖了就是不爱国,败家子,炒作。体育论坛刷屏,标题党到处是:“奥运冠军贱卖金牌,丢人现眼!”她爸妈在家乡听说,坚决反对,说留着传家。

可她主意正,钱到基金会,学校奠基照寄来,泥土翻新,孩子站一排。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她没多辩解,就在采访里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卖掉金牌帮助希望小学。”

短短25个字,落地生根。

三年后,学校建好,三栋楼拔地而起,教室窗户大开,通风不漏风。

校长说,金牌熔成了窗框,孩子上课不挨冻了。

骂声渐渐小了,转而是理解,有人贴出她小时候黑白照片,瘦瘦的丫头扛坛子,说这丫头不容易。

金牌对运动员是命根子,一辈子努力就为那一瞬荣耀,她却换成砖瓦,盖在山沟里。

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豁达,尤其退役后,体育局职位有限,工作找不着,收入断了。

她见不得人间疾苦,小时候自己上学多难,现在想帮一把。

捐款后,她继续上班,日子平平,但心里踏实。

2013年左右,她全家去悉尼。

移民澳洲后,她先适应时差,学英语,丈夫伍丹做投资,她帮手看盘。儿子上当地学校,她接送时聊聊澳洲空气好,腿伤不那么疼了。

如今她快50了,悉尼郊区别墅,晨跑公园鞋印草地。

公司年入稳,牌子亮堂。

金牌没了,学校立着,孩子笑声传山沟。

参考资料

陈晓敏成为广东历史上第四个奥运冠军 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体育   金牌   悉尼   杠铃   学校   全运会   鹤山   抓举   挺举   广东   坛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