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愁眉苦脸地问我:“老师,我家孩子怎么英语越学越差啊?”
我说,先别慌,你先告诉我——你家每天是不是在逼他背单词?是不是一听发音就打断?是不是刷题刷到连我都想帮他写?
家长愣了两秒:“你怎么知道?”
我笑了笑:“因为全国的家长都这样。”
说实话,小学英语没多深奥,坑都藏在“大人太努力”里。孩子其实没讨厌英语,只是讨厌那种学英语的方式。
他们不是被英语打败的,是被“家长的热情”打败的。

我见过最典型的场景:晚上八点,餐桌变成了英语战场。
妈妈手里拿着单词卡,孩子像面对刑讯:“apple,banana,orange…” 背到第十个时,他已经灵魂出走,只剩口腔在机械运转。
背单词当然重要,但不是这样重要。
英语不是“会多少单词”的游戏,而是“能不能用”这回事。 你让孩子背100个“水果名”,可他连“我吃苹果”都不会说,这就像认识了100个人的名字,却一个朋友都没有。
最要命的是,这种方式特别容易让孩子产生“假学习感”。
家长觉得孩子在努力,孩子觉得自己在完成任务,结果谁都累,谁也没进步。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让语言活起来。
比如今天学到“cat”,那就顺手造个句子,“The cat is black.” 或者画一只黑猫,在下面写句子。
没啥玄学,就是“用”。
语言不在脑子里长,在嘴上和笔下长。

我特别怕看到那种家长,辅导孩子读一篇课文能吵到邻居报警。
孩子刚说出一个词,家长立刻接管话筒:“不对,是/s/,不是/sh/!” 孩子的表情立刻垮掉。 那种“我刚张嘴就被打断”的挫败感,比听写错十个单词还要扎心。
英语不是配音比赛,尤其在小学阶段。 孩子先要学会“敢说”,才有机会“说好”。 你让他像机器人一样“纠正—重说—再纠正”,只会让他闭嘴。
而闭嘴,是语言学习最致命的事。
我班上有个女孩,发音乱七八糟,语调像电饭煲报警。
可她妈从不打断,最多轻轻重复正确的说法。半年后,她居然成了班上口语最流利的那一个。 她妈说:“我只想让她敢说。”
你看,教育有时候就这么玄。你
越想帮孩子完美,他越离完美远;你放松点,他反而往上走。

家长们常说:“现在卷啊,不刷题不行。” 可英语这玩意,刷题真没多大用。 背十页练习册,不如读一本绘本来得实在。
因为英语,根子上是一门“声音的语言”。
就像你不会因为天天抄《红楼梦》而变成语文高手。 你得去读,去感受语言在嘴巴里的节奏。
我曾让班上一群孩子读《Brown Bear》。
他们一开始只是念,后来开始模仿,最后干脆演——一个扮熊,一个扮老师,一个在旁边当旁白。 那天课堂乱成菜市场,可孩子们的语感就是在那种“乱”里长出来的。
语言的学习,本来就该像玩。 刷题太多,只会让英语变成惩罚。
孩子不是学不会英语,他们只是受够了无聊。

说到底,英语学不好,往往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兴趣不在。
兴趣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救命。 当一个孩子觉得英语是好玩的,他就不需要被人逼。
家长能做的,不是当监工,而是当“合伙人”。
你可以陪他看一集英文动画,一起念错几个单词,一起笑。 这种时刻,英语不再是作业,而是一种共同的游戏。 孩子感受到你的放松,他才可能对英语放松。
而放松,是所有学习的起点。
有家长说:“可是我不会英语啊。” 没关系,你不会英语,但你会笑吧? 你能给他一点安全感,一点耐心,一点“没关系,错了也挺可爱”的氛围。
教育的意义,大多藏在这种气氛里。

英语学习这事儿,越“工程化”,越学不动。
什么“每日十词”、“周测计划”、“口语打卡”……看起来科学,实则机械。 孩子最怕的,不是学习难,而是学习没灵魂。
语言本该是温柔的、有声音的、有生活气息的。
它出现在床头故事里,在地铁广告里,在你跟孩子开玩笑的那一句“Good job!”里。 让英语回到生活,它自然就不那么难。
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阶段性混乱”。 今天背的忘了,明天发音又歪了,都没关系。 学习不是爬楼梯,是绕山路。
慢一点没坏处,重要的是别让他半途下车。

我常跟家长说,学英语最怕的,不是慢,而是怕。
孩子怕出错,怕被骂,怕被比较。 当英语变成恐惧的源头,语言的门就关上了。
英语教育的真谛,其实挺朴素——让孩子愿意开口,让他在表达里发现自己。 发音不准,能听懂就行;单词记不牢,会用几个就够;语法不通顺,说得开心最重要。
教育不是培养标准答案的机器,而是唤醒一个个活生生的心。 让孩子学会喜欢,是最聪明的教育策略。
小学英语嘛,本该是一件轻松的事。
别搞得像备战高考。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