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外企君小编 图 | 网络
“潘多拉中国大撤退:轻奢神话破灭与百店关闭背后的消费断层!”
——
1
一串银饰手链从时尚象征沦为“时代的眼泪”,潘多拉中国员工在关闭门店前最后一次擦拭展示柜,身后是空荡的商场走廊。
深圳万象城、上海IFC、杭州万象城、北京国贸商城和王府中环——在这些曾经比肩奢侈品大牌的高端商场里,潘多拉正在悄然撤柜。8月15日,这家丹麦珠宝品牌在二季度业绩公告中宣布,将原定今年在中国关闭的50家门店数量翻倍扩大至100家。
与此同时,多位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潘多拉中国即将开启大规模裁员,上任仅七个月的中国市场总经理Thomas Knudsen将开始“休假”,上海办公室将被撤销并转向共享办公模式。这家曾经让中国年轻女性趋之若鹜的珠宝品牌,正以决绝的姿态加速撤离。
潘多拉中国市场的崩溃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得触目惊心。2019年,中国为潘多拉贡献了19.7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22亿元)的营收,占其全球总收入的9%。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萎缩至4.16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4.6亿元),五年间缩水近80%,市场份额仅剩1%。
2025年第一季度,潘多拉在华销售额同比再跌11%,仅为9600万丹麦克朗。与此形成刺眼对比的是,潘多拉全球业绩正稳步回升——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整体可比销售额增长3%,美国市场表现尤其亮眼,可比销售额大涨8%。
中国市场已成为潘多拉全球版图中唯一持续失血的区域。在宣布关店计划时,潘多拉集团轻描淡写地表示:“中国市场的关店对集团影响微乎其微”。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曾经的重要市场如今已变得无足轻重。
潘多拉的门店收缩轨迹勾勒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急速坠落曲线。2022年末,潘多拉在中国拥有252家门店,达到历史高点。然而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已缩减至188家。
而根据最新计划,潘多拉今年将在中国关闭约78家门店,全年关店幅度高达50%,年底门店总数将降至不足百家。潘多拉首席财务官Anders Boyer坦承,这些即将关闭的门店“单店营收较低,且低得多”,甚至“连全球新店平均销售额的零头都不到”。
关店潮伴随着人事地震。今年1月刚上任的中国市场总经理Thomas Knudsen即将“休假”,大中华区销售总监也可能被更换。更激进的举措是撤销上海办公室,转向共享办公模式——这几乎是品牌撤离的前兆。
2
潘多拉的中国困境并非突如其来。事实上,至少五年前该品牌就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重组,但经历了多次承诺投资和扩张计划的落空。2019年,Alexander Lacik接手潘多拉后,通过“凤凰计划”成功将品牌带回全球巅峰,却未能阻止中国市场崩盘。
今年7月,市场传出潘多拉拟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据报道,该品牌正与潜在基金和电商公司谈判,计划出售五年大中华市场特许经营权。然而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太可能有基金愿意接手这一持续萎缩的业务。
潘多拉官方拒绝正面回应出售传闻,仅表示“需要在中国市场重新定位品牌,并正在努力扭转,但需要时间”。这番表态与其五年前的说辞如出一辙,市场耐心已然耗尽。
潘多拉在中国的溃败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最核心的是其轻奢定位与中国消费升级趋势的错位。
一方面,潘多拉主打产品价格区间在2000元至3000元,材质多为铜银合金与锆石,在理性消费时代既无法彰显身份又缺乏保值功能。随着黄金消费群体年轻化,轻奢珠宝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另一方面,中国珠宝市场正经历剧烈分化。贝恩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规模下降20%,但高端珠宝需求却逆势增长。卡地亚与梵克雅宝等奢侈品牌即使面临销售疲软,仍能凭借高定价维持市场稀缺性;而本土黄金品牌如老铺黄金的崛起,更挤压了轻奢品牌的生存空间。
同时,潘多拉还面临本土新兴力量的挑战。Hefang、白岚、素觉等本土银饰品牌,以及泡泡玛特新推出的珠宝品牌POPOP,都在争夺年轻消费者。更具冲击力的是“玄学水晶”的兴起——强调能量属性与情绪联结的无品牌饰品在社交平台爆红,一款紫水晶手串在TikTok上月销可达上万件。
潘多拉的全球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北美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贡献了潘多拉全球32%的营收,达到23.68亿丹麦克朗,同店销售额增速加快至11%。潘多拉甚至指出,其在美国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这种战略转向有其内在逻辑。在美国,潘多拉将自己定位为“可承受的奢侈品”,成功吸引了追求个性化和性价比的Z世代消费者。DIY串珠手链不仅成为个性表达的载体,还被创意地用作头饰等新潮搭配,在社交媒体上焕发新生。
而在中国,同样的产品策略却水土不服。潘多拉曾试图通过降价、年轻明星代言、与迪士尼、漫威、王者荣耀等IP联名来扭转颓势。但这些常规操作未能触及根本——中国年轻一代对珠宝的需求已从“品牌信仰”转向“精神投射”,他们更看重产品能否表达信念、情绪或能量状态。
3
外企君小编观察认为,潘多拉的撤离为中国市场轻奢珠宝品类敲响警钟。其教训在于:当消费市场进入分化阶段,缺乏文化根基与情感联结的国际品牌可能首当其冲。
一方面,珠宝市场拥有其他奢侈品无法借鉴的本土性。近两年,玉石、彩宝等传统材质重获年轻人青睐,短视频和直播电商为这些品类注入新活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珠宝电商零售额达2982.6亿元,金银珠宝类商品增幅位居前三。
另一方面,玄学水晶的爆发式增长揭示了一个新趋势:年轻人正通过碎片化的“轻灵性”行为寻求秩序感与掌控感。佩戴特定能量的水晶成为一种心理慰藉仪式,实现了从“悦己消费”到“灵性表达”的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潘多拉曾经标志性的“Moments”系列——让消费者通过收集串珠纪念人生重要时刻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当产品背后的精神价值空洞化,再精致的切割工艺也难以挽回消费者的心。
潘多拉在深圳万象城的最后一家门店关闭那天,几个年轻女孩在柜台前挑选着打折的串珠。她们讨论的不是设计工艺,而是小红书上新流行的“能量水晶”,据说粉晶招桃花,紫水晶增强直觉。
不远处,老铺黄金柜台前围着几代人,长辈为即将结婚的孙女挑选金饰,柜员讲解着古法工艺的传承。
轻奢珠宝的黄昏已至——潘多拉的银饰串珠曾串起无数中国消费者的美好时刻,却终究没能串起中国市场的巨大裂缝。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