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多,家门被猛地推开。
“老妈,饿死了,有吃的吗?”初二学生小磊的这一声喊,是妈妈李芹每天雷打不动的“加班铃”。
她一边冲向厨房热夜宵,一边在心里叹气,学校晚餐的清蒸大虾,儿子肯定又是一口没动。
“妈妈,学校的排骨好硬,我咬不动。”“今天的西蓝花烧得都黄了,我一口没吃。”这样的“餐情汇报”,让很多妈妈揪心。
一些妈妈发现,孩子在学校经常吃不饱,原因不是“食堂太难吃”,而更多是因为孩子挑食,或对饭菜口味要求高。看着孩子饿着肚子回家,妈妈们心疼不已,想到营养菜肴被直接倒掉,又痛心浪费。一边是饿肚子,一边是浪费粮食的无奈与纠结,成了难解的困局。
儿子不碰鱼虾
餐费成“亏本账”
自儿子小磊升入初中,李芹的夜晚就与“夜宵”牢牢绑定。
一碗番茄牛腩、半碟西蓝花、一大碗米饭,会被儿子风卷残云般消灭。这顿夜宵,某种程度上成了他真正的“晚餐”。
“你在学校,喜欢吃的菜就多吃点,不爱吃的也尽量吃点,底线是不能饿着。”李芹的苦口婆心,常常只换来儿子的沉默与更快的扒饭速度。
小磊每周要在学校解决十顿中晚餐。“每周大概有一次虾,三到四次鱼。每次遇到这些,他就完了。”李芹摇头。
她见过老师发来的照片——清蒸大虾,个大饱满,用的是活虾,是餐盘里最“硬核”也最贵的菜。可小磊从小就对鱼虾的“腥味”极度敏感,如今在食堂,他连餐盘都不愿让它们“玷污”,直接选择拒绝。
“他对鱼虾不过敏,就是不吃。威逼利诱都试过了,现在已经13岁了,更没法逼了。”李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她算着一笔“亏本账”,固定的餐费,别人孩子享受了精华,自家孩子却只消费了“基础款”。“好比花了看演唱会的钱,只听了暖场嘉宾。”更让她心痛的是,这些上好的食材,最终大多成了厨余垃圾。
无奈之下,她选择了妥协。现在,她会提前查看每周菜单,在有鱼虾的日子,给小磊书包里塞上牛肉干、猪肉脯或卤蛋,作为他无奈的“蛋白质补给”。
“家制精致”遇上“食堂大锅”
妈妈特供“能量补给站”
五年级女生菲菲的妈妈张萍,面临的是“口感”的战争。
张萍是个烹饪高手,她文火慢炖的排骨能达到“骨肉分离、入口即化”的境界。然而,这份“家制精致”却让菲菲在学校食堂陷入了“食不下咽”的窘境。
“妈妈,学校的排骨好硬,咬得我牙酸。”菲菲经常抱怨。张萍去调查过,其实食堂的红烧排骨味道不差,但肉质是紧实有嚼劲的。但这却成了菲菲午餐的负担,不仅是排骨,纤维稍粗的蔬菜,都可能被她挑剔的味蕾和牙齿“拒之门外”。
“下午接回来就跟饿死鬼一样,问她为啥不吃饱,她说生菜不碧绿,菜花太硬,我真是哭笑不得。”张萍的担忧与日俱增,尤其在今年暑假菲菲戴上牙套后,这些“不够软”的食物更是雪上加霜。她没想到,好厨艺妈妈反而“坑”了女儿。
她明白,硬逼只会让女儿更抗拒。在请班主任帮忙引导的同时,她准备了一个务实方案,一个特制的“能量补给站”便当盒。里面是她自制的三明治或小汉堡,完美契合菲菲对“酥软”口感的要求。
“如果学校的饭菜硬,不好咬,就不用勉强,但一定不能饿着自己。”张萍叮嘱女儿。这个便当盒像一道安全网,兜住了女儿的健康,也缓解了她的焦虑。但张萍也知道,这绝非长久之计,同事的孩子因为不爱吃食堂的菜,长期以面包充饥导致体质下降。如何引导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口味,是一道很难的命题。
众口难调
关键在于“吃饱”与“引导”
一位小学班主任表示,对食材、口感有精细要求的孩子不在少数,食堂餐的确难以实现家庭烹饪的定制化口感。她观察,班里不爱吃鱼虾的孩子约有四分之一。“孩子会因为气味、口感、吃起来麻烦等原因拒绝吃虾、鱼。”在她看来,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引导孩子建立对进食的积极体验和安全感。“我们倡导光盘,但不强迫,重点在于减少他们对一些食物的排斥。我们会在班级里开展‘美食家’活动,鼓励孩子在轻松氛围下‘勇敢尝一口’。
同时,我们会在班会课给孩子们讲讲饮食均衡,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接受更多品种的食物,拓宽饮食边界。”她还有个小秘诀,就是自己在班里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当孩子不太喜欢某个菜时,如果有老师温和地建议,孩子通常会更愿意尝试。”她表示,曾有孩子不吃胡萝卜,原因是小时候从来不吃,但有一次尝试后觉得完全可以接受,后来就不“挑”胡萝卜了。
一位初中班主任则更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与社交因素。“初中生挑食,味觉偏好只是其中之一,同伴影响和自主意识的增强更为关键。”她观察到,初中生的偏好往往会因同伴效应而强化。“一个孩子拒绝某样菜,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可以让不挑食、吃饭特别香的学生发挥积极的同伴影响力。”同时,她建议,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权。与其命令“必须吃”,不如做好引导。“比如让学生参与午餐管理,用尊重提高他们的配合度。”
潮新闻 记者 金丹丹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