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结束别乱来!医生:老人2种作息方式最致病,别做了

出了暑伏,很多人终于松口气,以为能“活着过夏天”了,结果不少老人却在这段时间反而身体亮红灯。

医生经常发现两种作息方式特别突出,简直是潜在的健康陷阱,即便是看似小问题,也可能折磨得人没精神、病累病,特别是脆弱体质的老年人。

第一种是晚睡晚起、昼夜颠倒。

这个真的越来越常看到,不少老人觉得白天太热睡不着,到晚上才活跃,最后晚饭后的生活像夜猫子,甚至半夜还开灯看电视。

一开始看着精神好,反而是一脚踏进昼夜节律混乱的坑里。

这个节律乱,对身体可不好,生物钟出问题后免疫就下降,心血管、代谢、神经系统都跟着搭车出问题。

美国心脏协会把健康睡眠定义为每晚七到九小时,还特别纳入了日常表现到健康要素里.

那些睡得少或过多的,尤其昼夜节律乱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提升。

研究跟踪了1.2万名老年人,晚睡晚起组患心血管问题的风险比正常作息高出近25%。

这不是谁说说的,是数据摆在那,用脑子进健康的人都得注意。

加上现代人家里光线晚上亮、手机电视都不中断,导致褪黑素分泌被抑制。

眼睛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不能接收到稳定的光暗循环,生物钟就跟不上,免疫、睡眠质量全乱。

这影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如本来晚上该休息修复的时间,细胞都跟人一样还在“打工”,疲累早累积下来。

第二种致病作息方式,则是白天频繁且过长午睡,尤其不固定、时间长的午觉。

很多老人出伏后,每天中午就想蹲下睡一会,但这个“睡太多”看似矫情,骨子里却是健康警报。

研究指出,午睡超过30分钟甚至频率不固定,反而与早死风险升高、心血管疾病、认知衰退都有关联.

还有研究得出,每天午睡超过一小时的老人,未来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高出40%,尤其那些越来越频繁的睡会是认知裂缝的信号。

更糟的是,一个研究追踪了8万多名老年人的睡眠模式,发现午睡时段11点到3点不规律、太频繁的人群,总死亡率上升明显。

这种信号厉害到昼夜节律混乱,身体各系统风险跟着增.


最近还有发文指出,白天不断昏昏欲睡,不能维持清醒,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标志,尤其80多岁女性,嗜睡者未来五年痴呆几率是稳定作息人的两倍,这比任何提示都严重。

在本文看来,这两个作息问题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身体在发信号:节奏错了,修复机制被打乱,自然容易各种慢病缠身。

尤其是心血管、认知、代谢这几大系统,该修复的没修复,该阻止的没阻止,就在出伏后的这段微妙时刻迅速累积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晚睡迟起”“中午多睡会更有精神”,殊不知这是拿热乎乎的成绩条换风险。

尤其对老人,大脑血流、代谢能力、免疫能力落下坡后,任何节律破坏都会影响系统稳定,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衰、糖耐、认知恶化、情绪低落等等。

近日一篇文章也指出,有些人午睡虽短,却脑体健康更好。

但那些午睡过长、偏晚午睡,不但没好处反而会刺激低活跃阶段的大脑部位,影响清醒能力.


这说明午睡要讲规矩、时间更要控制,长了不但没舒服,还要破坏夜间睡眠。

在我们看来,出伏后年龄大的人,最需要的是“稳”和“静”,不是“乱”和“多”。

出伏后身体空调适应期、新陈代谢有变化,这时候节律平稳最关键。

给身体一点时间,别再搞乱节奏。

总而言之,专家们强调的这两个习惯——晚睡晚起 + 过长不定午睡,如果能慢慢调整回“晚上早睡早起”“午休短又定”,身体系统稳定性会大大提高。

医生说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老年慢病稳定与否的分界线。

建议大家从今天起,恢复早睡早起,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固定时间段。

别再“出伏结束就放松作息”了,稳住这两个点,身体才可能稳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马自爱.社会工作介入高龄老人养老机构适应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养生   老人   医生   结束   方式   午睡   节律   身体   老年人   认知   风险   昼夜   健康   心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