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一级上将,毛主席唯独不接受他投降,老蒋:我也想杀了他

“1949年3月15日午夜,委员长,他又发电报,自称‘悔悟’,愿率所部改旗易帜。”侍从室军官压低声音。蒋介石盯着桌上的电文,半晌不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封电报的署名是何应钦。

一位国军一级上将,既得不到昔日顶头上司的信任,又换不来中共的谅解,只剩四处碰壁的窘迫身影。这在近代史上是少见的。毛泽东干脆一句“决不收”,蒋介石也在日记里写下“如有机会,当除之”。一个人要走到这个地步,需要怎样的轨迹?今天就把那些被尘封的细节摊开。

何应钦1889年生于贵州兴义,苦学生出身。辛亥年之后,他考入东京振武学校,又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把军刀,一本《战术学》,二十岁出头的他相信只要操盘正规军制,便可拯救中国。留学圈里,他遇见了同样迷信武力的蒋中正,两人住过同一间廉价宿舍,友谊就这样种下。

回国后风云骤起。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任校长,何被推举为总教官。他讲课嗓音并不高,却擅长用千米反攻、梯队穿插这些日本范式演示板图,新生们把他当成活教材。蒋介石也确实欣赏他的拼命三郎劲。

可惜好景短。1927年“宁汉分裂”后,蒋被迫离开舞台。最需要盟友的关头,何应钦却采取“静观其变”策略,既不表态拥蒋,也没投靠汪精卫,只是彬彬有礼地保持距离。蒋后来回忆:“那一刀,比叛徒更痛。”

一年后,北伐继续。蒋先秘抵徐州前线,发现第一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在打猎。怒火借题爆发——撤职、降级,一口气三道手令。周围人不敢吭声,何应钦回营才发现席卷而来的冷风。这一次,他尝到疏远的代价。

表面上他仍对蒋恭敬,暗地却开始布局。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蒋被扣。南京高层乱作一团,宋美龄主“先救人”,孔祥熙管财政自顾不暇。何应钦扛起“军事讨伐”大旗,电令空军准备轰炸,对外宣称“保卫中央威信”。宋美龄质问:“炸死委员长怎么办?”何应钦低头不语。外界看不见他眼里的精明算盘——讨伐胜,张杨被削;若误炸蒋身亡,继任人选非他莫属。

蒋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电报记录。看到何应钦多封“迅速轰炸”急电,他在日记写下“可恶”。自此,两人只剩公事关系。

抗战爆发后,何应钦任军政部长。前线屡败,他却忙着维系与日方高层的“交际圈”。冈村宁次送来高尔夫球杆、手表,他也收得心安理得,转而承诺战后“通融”。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他代表中方。签字瞬间,他下意识弯腰,配合日本军人递上的降书。那一弯腰,被新闻摄影机捕捉,全国哗然——打了八年仗,代表却先低头?舆论炸开。蒋介石责令他“尽量少公开露面”。

47—48年间,内战逆转。国民党将领批量起义,黄埔系里连老资格如程潜、陈明仁都走向北平,“一封电报、一杯清茶”就解决。可当何应钦试图效仿时,西柏坡给出冷冰冰四字:拒绝接洽。原因并不复杂:一、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角色;二、抗战期间与侵华日军暗通款曲;三、战犯名单上早有其名。

毛泽东后来对身边人提到:“有人品行有问题,我们不能为接收而接收。”语气平静,却把门彻底关上。

蒋介石此刻已退守广州,再退到台北。来到台湾的何应钦以为能重拾旧恩,没想到蒋对他只留冷眼。档案记载,1950年5月蒋在“日记附注”又一次写道:“此人谋略险恶,甚可虑。”蒋对人说过的那句“我也想杀了他”,并非气话,而是二十年裂痕的总爆发。

最终,何应钦在台北养老。1962年他出版《八年抗战回忆录》,极力美化自己与日军交往的“策略”,却避而不谈私人受贿。书名虽硬气,市场反响平平。老兵们私下议论:“这书没说真话。”

纵观其一生,能把两边都得罪透,核心就四个字——机会主义。交朋友看风向;救上司算计后路;下命令保自己口碑。运气好时扶摇直上,风向变了就被抛弃。历史从不吝啬给人机遇,也从不豁免代价。

直到1971年病逝,何应钦留下的唯一政治遗产,不过是一部被同僚指为“自我漂白”的回忆录和一段谁都不愿替他背书的评价。这,或许就是机会主义者最真实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国军   上将   蒋介石   西安事变   电报   日本   台北   委员长   南京   西柏坡   黄埔军校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