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张巡,这个人能让后人吵上一千年。有人骂他残忍,睢阳城里竟然吃了三万百姓;也有人夸他忠勇,说他用一座城换来了大唐的命。
一个是血淋淋的事实,一个是被供奉千年的忠烈名号,这种反差,真让人难以消化。可要是把《旧唐书》《新唐书》仔细翻一遍,你就会发现,张巡的“吃人”,其实藏着一场被逼到绝路的悲剧。
咱先别急着骂他残酷。那时候的睢阳守城,真是比地狱还绝望。天宝十五年,安庆绪派尹子奇带着十三万叛军围攻睢阳。张巡手里只有八千士兵,粮草早就见底。

更雪上加霜的是,河南节度使居然还把他们仅剩的一半粮食调走了。可以说,他们连最后一口饭都被“自己人”刮了去。
《新唐书》里写得特别直:粮吃光了,他们开始掏钱向百姓收粮;没粮了就宰战马,马吃完了捉麻雀、抓老鼠;等连麻雀老鼠都没了,只能拿妇女、老人、小孩充饥。
等一切都吃尽,城里剩下的只是一群连走路都站不稳的饿兵。那时候的睢阳,不是战场,是人间炼狱。
《旧唐书》里还记着一幕:张巡为了让士兵挺住,不乱,先杀了自己的妾分给将士吃,还说:“大家都为国拼命,我哪能独活?”副将许远也杀了家里的仆人喂士兵。听着残忍,但那一刻,他们真是没有别的选择。

这不是主动作恶,而是被逼到生死尽头的求生反应。就像荒岛求生的人,只能吃同伴——从道德上看当然错,但在那种环境下,他们只是为了让更多人多撑一天。
史书之所以把张巡列为忠臣,不是因为他“吃人”,而是因为他用一座城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江淮、甚至大唐的安宁。
睢阳到底有多重要?《新唐书》里写:“襟带河济,屏蔽淮徐。”意思就是,它是江淮的门户。安史叛军那会已经拿下长安和洛阳,要是再夺睢阳,顺着大运河南下,江南的粮仓、钱库全都会落入敌手。
张巡靠区区八千人,硬是死扛十三万叛军整整十个月,打了四百多场仗,杀敌十二万,还射瞎了尹子奇一只眼。

正因为有这十个月的死撑,唐朝才有时间在西南重整兵力,江南的税粮才能持续北运,为后来的反攻攒下底气。换句话说,睢阳三万人被饿死、战死、甚至被吃掉,换来的,是江淮千万人的平安。
如果张巡早早投降,叛军长驱直入,江南的灾难只会更惨。后人说他“以一城之死,保天下之生”,在封建王朝的价值体系里,这种牺牲就叫“忠义”。
那有人就会问——哪怕如此,也不能吃人吧?这话没错,但要看古代人怎么评判。
史书在评价乱世英雄时,往往看“大节”,不看“小节”。《新唐书》特别提了一句:城破前,全城军民早已知道必死无疑,可没有一个人投降叛军。说明这不是张巡一人逼出来的疯狂,而是全城人共同的选择——宁死不降。

而张巡本人,更是死到最后都没退半步。城破那天,尹子奇抓住他问:“你打仗打到眼睛都裂了,牙齿都咬碎,图什么?”张巡冷笑着骂:“我恨不得把你们这些叛贼全吃了,可惜力气不够!”尹子奇撬开他嘴,发现他嘴里只剩三四颗牙,连敌人都被他那股硬气震住了。
到了宋代以后,像王安石、文天祥这些大人物,称他为“忠烈千古”。不是看不到他身上的“黑点”,而是明白——在那样的乱世里,他的忠比他的错更值得被铭记。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