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卫星导航用户数差距断崖:美国GPS用户数超60亿,中国北斗呢

当你打开手机查看地图,或是用打车软件呼叫网约车时,可能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为你提供精准位置的卫星信号,究竟来自哪里?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GPS”,这个从上世纪就诞生的技术,如今早已成了“导航”的代名词。

到目前为止,其用户规模庞大到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全球用户数量超过了60亿。

要知道,全球人口总数大约在80亿左右,这意味着GPS的服务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而且它早已超越了“导航工具”这一单一角色,无声地融入现代社会的血脉,支撑着从物流运输、农业耕作到金融交易等众多领域的正常运转。

那么,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技术系统,为何能在今天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GPS先发制人

1957年,苏联把首颗人造定位卫星送上了天。

这一下,冷战里的太空竞赛压力,直接压到了美国军方眼前。

1973年,美国空军上校布拉德福德・帕金森一拍桌子:“咱搞就搞全球定位!”

从项目启动到确定核心星座方案,美国花了整整20来年时间打磨。

总共24颗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确保全球任何地方都有至少4颗卫星信号,全面覆盖。

不光思路新颖清晰,GPS还在没完全组网时就在海湾战争中狠狠露了回脸。

当时“诺曼底”直升机分队靠MH-53上的GPS导航,带着AH-64武装直升机在夜里低空突防,一举端掉伊军两个预警雷达营,直接撕开了防线。

美军发射的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靠GPS修正轨迹,命中率高达98%,2000千米内误差不到10米,把伊拉克的防线炸得稀烂。

眼看这么好使,地面部队也吵着闹着要用。

毕竟沙漠里没地标,而有GPS的部队能快速机动,没装备的却频频迷路。

可当时美军只有500部试验用接收机,急得陆军赶紧买民用款,一度导致军队内85%的设备都是民用的,可见确实香。

而且不管是民用的还是军用的,有GPS的部队几乎没误击友军,这在之前的战争里根本不敢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的GPS也在慢慢超越苏联。

到了1981年,休斯公司发明的的氢原子钟,把定位误差压到1米内。

不仅如此,2000年关掉限制精度的SA技术后,民用定位精度也跃到6.2米,GPS产品制造商佳明两周销量暴涨40%,很快就渗透到车载、测绘等各行各业,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

等其他国家反应过来时,GPS已经靠着军事实战打底、技术抢先突破,把全球市场的门槛架高了。

而这时,中国的北斗研发已经悄悄启动,一场全球导航的较量即将开始。

北斗耀青天

这场较量里,中国没有走跟随模仿的路,而是从1994年正式启动北斗系统研发起,就定下了自主可控的目标,用“三步走”战略踏稳了逆袭的每一步。

然而,万事最难的往往是第一步。

北斗一号系统刚启动时,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

可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一号系统建成,我国终于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3年又补射第三颗卫星增强性能,但当时采用的有源定位体制有局限,用户需要发射信号才能定位,容量和速度都受限制。

还不够怎么办?那就继续升级!

耗时9年,北斗二号14颗卫星发射,这次新增了无源定位体制,用户不用发信号就能定位,还能提供短报文通信服务,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

而到了最后一步,就是覆盖全球了。

从2009年北斗三号启动开始,历经足足11年终于将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而这也是北斗三号的收官星。

至此 30颗核心组网卫星正式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其中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实现全球覆盖。

而其中最珍贵得是,星上三百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彻底摆脱了对外依赖。

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开始显现,短报文通信功能让北斗在无地面网络时仍能传递信息,2023年支持北斗短报文的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28%。

高精度定位更是达到世界一流,全球实测定位精度均值2.34米,地基增强服务还能提供厘米级定位。

硬件设好软件也层出不穷,2023年国内智能手机中98%支持北斗,具有北斗功能的终端总保有量超14亿台。

除了国内,国际上也在2021年启动了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监测系统,能提供毫米级变形数据,2023年当地7.2级地震时精准回传灾情信息。

沙特的北斗农机让粮食增产15%,迪拜港口靠北斗提升20%运转效率,逆袭的故事还在继续。

不过,想要追上GPS的脚步,北斗面前的挑战着实不小。

你追我赶

最直观的是用户数量差距,GPS全球用户超60亿,几乎渗透到每个有定位需求的角落,而北斗全球用户数目前是15亿,且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

另外就是用户习惯,GPS深耕半个世纪,全球90%以上的设备都能无缝接入,很多海外厂商和用户早已形成使用惯性,北斗的海外设备适配还在推进中。

还有大部分欧美地区对北斗的了解远不如GPS,即便在发展中国家,也还有不少行业没意识到北斗的技术优势。

不过北斗的追赶策略很清晰。

技术创新上一直发力,现在在轨的46颗卫星比GPS还多,空间信号精度0.41米超过GPS的0.5米,22纳米芯片功耗降低60%,2024年发射的新卫星还在为下一代系统做技术试验。

市场推广一边巩固国内基本盘,国内98%的手机都支持北斗,一边加速海外落地,已经进入137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合作也在突破,和俄罗斯推进系统兼容互操作,在中阿合作框架下建应用中心,还在全球卫星导航委员会推动联合监测提案通过。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北斗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正在快速扩大。

虽然短期内追平用户数很难,但技术优势和产业生态的完善,已经让它成为全球导航多极化的重要一极,未来的发力空间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科技   用户数   中美   断崖   美国   北斗   中国   差距   全球   轨道   用户   报文   系统   精度   信号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