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养生,着重“健运脾胃、宣肃肺气、平补肝肾”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这首诗生动勾勒出霜降的物候与心境:天高云淡,万物披霜,秋色萧瑟,引人怀思,万物逐渐进入收藏阶段。

今天,迎来2025年的霜降节气。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此节气后,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初候,豺祭兽

豺狼把捕获的野兽铺在地上,用来祭谢上天。古人认为,即便是凶残的猛兽,也懂得感报天地养育之恩。

二候,草木黄落

秋天接近尾声了,草木枯黄而摇落。

三候,蜇虫咸俯

因寒气肃凛,百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既是秋季的落幕,也是冬季的序曲,霜降二字便带着一份清冷的诗意。

此时节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加剧,在北方我们可见白昼暖阳,夜现凝霜的现象。而在纬度较低的广东,沿海城市平均气温仍可达到20℃左右,除高海拔以及粤北地区外,一般少见凝霜,但会出现昼夜温差大的情况,甚者可以达到10℃以上。

现代医学角度认为,这种急剧温差变化会引起人体强烈的生理反应,低温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增快、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变化较大,极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同时冷空气的吸入已引发呼吸道痉挛、收缩并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系统疾病。

霜降节气养生要点

传/统/二/十/四/节/气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尤重“治未病”。霜降养生应顺应天时,针对秋凉冬寒,着重防燥、防寒、防郁;饮食上将“收”与“藏”作为核心,着重调脾胃、调肺气、调肝肾,为安稳度过严冬奠定坚实基。

起居三防:防燥、防寒、防郁

01叩齿搅舌防肺燥

霜降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在广东地区会出现秋高气爽,夜间稍凉的情况。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能通调水道,通于秋气,秋燥最易伤及肺津,从而出现鼻咽干、口干口渴、咽痒、皮肤干燥、烦热不寐等不适症状。

而在我们口腔内舌系带两侧静脉处,则有两个经外奇穴,左侧为金津穴,右侧为玉液穴,该穴位具有生津润燥之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晨起叩齿、搅舌等方法,刺激该穴位,让身体自生津液,可以到达润肺生津降燥之作用。

操作方法:

每日晨起漱口后,全身放松,口唇微闭,使上下牙齿有节奏地轻轻叩击,以10下为一组,完成后用舌尖在口腔内牙齿内侧搅动2次,待口中津液充满后,缓缓咽下,意送丹田,每次四组。

养生功效:

此方法能刺激金津穴与玉液穴,生津润燥,滋养肺阴,缓解秋燥引起的各种不适,也能顾护牙齿,促进口腔健康。

02常饮暖饮防体寒

昼夜温差大,寒气渐重,多喝暖饮,能助阳气通行经络、温暖脏腑。李时珍赞“热汤”(温热水)能“通行阳气,助阳气”。

(1)姜枣陈皮暖脾饮

材料:

生姜3片、红枣2颗(掰)、陈皮1小块。

饮法:

沸水冲泡闷5-10分钟。

功效:

温暖中焦脾胃,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抵御外界寒邪入侵,尤其适合阳气不足,寒湿内停,症见四肢不温,畏风怕冷之人。

(2)枸杞桂圆助眠饮

材料:

枸杞5-10克、干桂圆肉10克。

饮法:

沸水冲泡闷5-10分钟。

功效:

桂圆肉补益心脾,枸杞滋补肝肾,配合热饮,能暖心脾,养气血,安心神,尤其适合不寐,畏寒,疲劳,气血不足之人。

03向阳舒形防气郁

秋收冬藏,日照减而寒凉增,人易感萧瑟悲秋。此时更宜拥抱阳光,约友活动,借日光舒展身心,驱寒解郁。

方法:

择晴日上午或午后,于阳光处背对太阳微闭目站立。做缓慢伸展(如举臂、扩胸),配合深长腹式呼吸,感受阳光温热后背,渗入全身。

功效:

中医讲“背为阳,腹为阴”,晒背可温煦督脉,振奋一身阳气。舒展调畅气机,有效驱逐悲秋情绪,重获身心平和。

饮食三调:调脾胃、调肺气、调肝肾

广东地处岭南,宋元时期防治瘴疟的专著《岭南卫生方》记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上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

故广东人群易出现阳气外浮,疏于封藏,形成“阳浮阴闭,元气不固”,“上焦多浮热、下元多寒湿”的体质特点。

饮食首重健运脾胃,清补平补,补而不腻,以适岭南气候。下面从健运脾胃、宣肃肺气、平补肝肾三方面推荐霜降饮食调养汤方。

01健运脾胃强形体

随着气温下降,人体的阳气开始向内收藏。此时,脾胃的运化功能随之增强,食欲好转,正是为身体储备能量、增强形体的好时机。

(1)健脾益气:山药芡实薏米粥

材料:

鲜山药150克,芡实30克,炒薏米30克,小米25克,大米30克,红枣3-5枚,盐少许。

做法:

芡实、薏米先浸泡1小时,山药去皮切块,所有材料放入锅中,烧开后转小火熬煮至芡实软烂即可。

适应人群:

山药色白味甘平,具有培土生金的作用,是补益肺脾的佳品,配合芡实、薏米则可健脾固肾,利水渗湿。尤其适合脾虚便溏、食欲不振、水湿内停的人群。

(2)益气增肌:牛腱北芪党参汤

材料:

牛腱子肉300克,黄芪20-30克,党参20克,生姜2片,盐适量。

做法:

牛腱子肉切块焯水,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2小时,至牛腱肉软烂,加入盐调味即可。

适应人群:

黄芪党参健脾益气,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元素。尤其适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吸收欠佳、体型消瘦的人群。

02宣肃肺气护屏障

秋冬交际,昼夜温差大,燥邪与寒邪易侵袭人体。“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调和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1)温肺润燥:五指毛桃海底椰煲鸡

材料:

五指毛桃20-30g,海底椰片15g,鸡400g,无花果3-5个,陈皮一小块,芡实30g,莲子20g,红枣4-6个,生姜1片,盐适量。

做法:

鸡肉切块焯水,芡实、莲子以及五指毛桃浸泡15分钟,将所有材料放入汤煲,煮沸后转小火慢煲1.5小时。

适应人群:

本方性质温和,香气怡人,适合大多数人秋冬平补。尤其适用于正气不足、体虚易感、肺气不足、干咳少痰者。

(2)宣肺降燥:南北杏煲排骨汤

材料:

南杏仁15克,北杏仁5克,猪排骨400克,白菜干50克,蜜枣2-3个,沙参15克,玉竹15克,生姜2片,盐适量。

做法:

白菜干温水泡发切段,猪骨切块焯水,将所有材料放入汤煲,文火煲1.5小时。

适应人群:

南杏仁甜而润肺,北杏仁苦而止咳,两者搭配适于秋燥伤肺引起的口干咽燥、咽喉异物感不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干结者。

03平补肝肾固根本

《黄帝内经》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秋冬进补滋养肝肾,有助于冬季的顺利封藏,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避免因根基不牢而引发疾病。

(1)滋补肝肾:花旗参炖乌鸡汤

材料:

乌鸡400克,花旗参片15克,枸杞子15克,红枣4-6颗,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

乌鸡斩块焯水,花旗参切片,所有材料放入炖盅,隔水炖煮1小时,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

适应人群:

乌鸡色黑补益肝肾,花旗参清润益气,此汤尤其适合肝肾不足,气阴两虚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口干咽燥、虚火牙痛的人群。

(2)疏肝养血:桑寄生鸡蛋茶

材料:

桑寄生15-20克,鸡蛋2-3个,桂圆肉15克,去芯莲子15克,百合15克,红枣8-10颗,红糖或冰糖适量。

做法:

鸡蛋煮熟后剥壳备用,桑寄生洗净用纱布袋包好,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约1小时,取出桑寄生包,加入红糖或冰糖调味。

适应人群:

此方是广东民间一道经典的养生糖水,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尤其适合肝血不足、肝肾亏虚,症见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腰膝酸软的人群,以及女性经后、产后调理。

结语

传/统/二/十/四/节/气

顺应天时,善用“收”与“藏”。愿您借霜降养生之机,调养得当,积蓄能量,抵御邪气,安然步入寒冬,静待春日生机。■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作者:中医经典科 黄遂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养生   霜降   脾胃   节气   芡实   材料   阳气   桑寄生   人群   适合   温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