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临近,高陂镇的“老式月饼”迎来销售高峰。在月饼品类日益丰富的市场中,当地一家坚持手工制作四十余年的老作坊,凭借纯正的传统风味,年销量达50万个,成为许多游子心中不可或缺的“乡愁味道”。
9月25日,高陂奇奇食品厂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60岁的糕点师傅蔡壮伟带领十多名工人加紧赶制订单,从调配馅料、和面、包馅,到压模、烘烤,每道工序都延续着手工传统。刚出炉的月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
“我们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最远的订单寄到内蒙古,每天生产3000多个仍供不应求。”蔡壮伟笑着说道。从业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传统工艺,从选料到制作全程严格把控,在保留传统馅料与和面方式的同时,也引入现代烘焙与包装技术,既留住老味道,也延长了产品保质期。
一枚手工月饼的诞生并不简单,需经过二十多道工序、耗时三至四个小时,面团的揉制与馅料的配比全凭师傅的经验与手感。正是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持,让高陂月饼虽外观朴素,却以酥软香甜、甜而不腻的口感赢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中秋期间,我们单日销量能突破一万个,复购率达到100%。”蔡壮伟的儿媳罗丽平介绍。她跟随公公学艺多年,如今已成为这项手艺的重要传承人。
对蔡壮伟来说,月饼不仅是谋生的技艺,更承载着温暖的儿时记忆。“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分一块月饼吃,那种幸福感至今难忘。”如今,他不仅自己坚守这份手艺,也将其传授给子女,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品尝到家乡的传统风味。而对消费者而言,这朴素包装里的月饼,正是乡愁的寄托——不少在外打拼的客家人通过微信下单,让“家乡的味道”跨越山海,寄送到全国各地。“尝过很多新式月饼,但最难忘的还是这口‘家乡味’,一入口仿佛回到老家庭院,听见长辈讲述中秋的故事。”一位顾客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据蔡壮伟介绍,目前工厂约六成的订单来自外乡的客家人,他们订购的核心动力,正是这一口熟悉而亲切的“乡愁”。
高陂月饼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在永定享有盛名,数十年来培养了大量面点师傅,技艺代代相传。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新式月饼,蔡壮伟也在持续探索创新,关注年轻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尝试开发新品类,但始终坚持以手工制作为核心。如今,高陂月饼每年中秋期间的销量已超过50万个。“只要还有人喜欢,这门手艺就不会断。”蔡壮伟表示,高陂月饼不仅是食物,更是技艺与匠心的传承。“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我希望带着这份老味道,让永定的中秋记忆传播得更远。”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蔡壮伟的笔记本上,除了记录配方,还密密麻麻写满了顾客的建议。“上海张女士反馈饼皮稍厚”“广州陈先生希望减糖”……这些手写的意见,如同一座桥梁,连起传统与现代、故乡与他乡。在机械化生产日益普及的今天,高陂月饼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老味道”,从来不是固守时光,而是以匠心为舟,载着情感与记忆,不断走向更远的地方。
作 者:黄秋萍 范浩东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