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临刑前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是打给陈诚的,第二个直接被拒接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1950年6月的台北,一个即将走向刑场的男人拿起了电话。

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吴石,此刻距离行刑只剩几个小时。

他拨通了第一个号码,电话那头是副总统陈诚,两人说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知道吴石托付了家人。

挂断后,他又拨了第二个号码,这次电话响了很久,却始终无人接听。

是谁如此冷血,在生死关头拒接故友的求助?这两通电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情仇和政治考量?

一个救命恩人的末路

吴石这个名字,在1950年的台湾是个极其敏感的存在。

他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手握重要军事情报,在大陆战场上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局势动荡不安,人心惶惶。

蒋介石为了稳固政权,对内部进行了大清洗,吴石就是在这场风暴中被卷进去的。

吴石和陈诚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交情。

早年在战场上,陈诚曾经陷入险境,差点丢了性命,是吴石冒着枪林弹雨把他救了出来。

这种过命的交情,在江湖上是要记一辈子的。

陈诚后来官越做越大,成了国民党的二号人物,当上了副总统和行政院长,但他始终记得吴石的救命之恩。

吴石被捕后,案子进入审判程序。

初审的时候,审判官看完卷宗材料,觉得证据不够充分,存在疑点,本来可以从轻发落。

谁知道这个结果报上去后,蒋介石勃然大怒,直接批示必须改判死刑。

这里面的政治考量很复杂,蒋介石当时正在清理内部,需要杀鸡儆猴,吴石这个案子恰好可以拿来立威。

那通托付家人的电话

临刑前的几个小时,吴石获准打电话。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诚。

电话接通后,吴石没有求陈诚救自己,他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蒋介石亲自下令的事,谁也翻不了盘。

他只说了一句话:"别让他们冻着饿着。"

这个"他们"指的是他的妻子王碧奎和几个孩子。

陈诚听到这句话,心里五味杂陈。

他想说的话很多,想安慰吴石,想表达愧疚,想承诺一定照顾好家人。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陈诚只说了两个字:"放心。"

他知道这通电话肯定被监听,说多了反而给双方都添麻烦。

更何况,他现在的处境也很微妙。

陈诚虽然贵为副总统,实际上已经被蒋经国的势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蒋经国成立了"青年救国团",把一大批年轻人笼络在自己旗下,跟陈诚的"土木系"分庭抗礼。

蒋介石有意培养儿子接班,陈诚这个功高盖主的老臣子,早就是个眼中钉。

在这种情况下,陈诚要是公开为吴石说话,不仅救不了人,还会把自己搭进去。

被拒接的那通电话

吴石打的第二个电话是给周至柔。

周至柔当时是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手握重权,跟吴石是保定军校的同学,两人关系也不错。

吴石心想,陈诚不方便出面,周至柔说不定能帮上忙,至少也能照应一下家人。

电话拨通了,响了很久很久,就是没人接。

吴石听着电话里单调的铃声,心一点点凉下去。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几小时前,毛人凤派人专门去警告过周至柔,让他不要插手吴石的事。

毛人凤是保密局局长,专门负责情报和监察工作,他的警告分量很重,周至柔不敢不听。

周至柔站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响个不停的电话,手指在桌面上敲了又敲,最终还是没有伸手去接。

他知道是谁打来的,也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接了这个电话,他就得表态,不管说什么都是错。

不接电话虽然残忍,但至少保住了自己,也不会给对方留下把柄。

这就是政治,冷酷得像把刀子。

电话最终在无人应答中断线。

吴石放下话筒,脸上没什么表情,他已经明白了一切。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指望的人太少了。

陈诚背地里的营救

吴石死后,他的妻子王碧奎也被牵连判刑,罪名是知情不报,判了9年。

陈诚听到消息后,立刻开始暗中运作。

他不能公开为王碧奎说话,但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施加压力。

二审的时候,陈诚找了几个信得过的人,分别去跟审判官、检察官打招呼,意思很明确:这个案子要重新考虑量刑。

有陈诚这个副总统发话,下面的人不敢不听。

最后王碧奎的刑期从9年改判为7个月,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变动了。

王碧奎出狱后,陈诚又安排人给她办了新的户籍资料,改了身份,让她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光改身份还不够,陈诚知道王碧奎带着几个孩子,日子肯定不好过。

他安排手下用化名"陈明德"每个月给王碧奎寄200块新台币。

这个数目在当时不算少,够一家人基本生活开销。

这笔钱一寄就是15年。

陈诚从来没有张扬过这件事,也没有让王碧奎知道钱是谁寄的。

他只是默默履行着对吴石的承诺:别让他们冻着饿着。

15年里,不管陈诚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这笔钱从来没有断过。

周至柔的匿名汇款

周至柔虽然拒接了吴石的电话,心里的愧疚却一直压着。

他是个要面子的人,当着毛人凤的面不敢违抗,但私底下还是想为老同学做点什么。

他打听到吴石的长子生活困难,就开始每个月匿名给他汇款。

汇款单上没有写周至柔的名字,只署名"保定同窗"。

这四个字说明了一切,又什么都没说。

吴石的长子收到钱后,知道是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寄来的,但不知道具体是谁。

他心里有数,能在这种时候伸出援手的,肯定是当年跟父亲关系不错的人。

周至柔的汇款也坚持了很多年。

他每次寄钱都很小心,不留痕迹,生怕被人查到。

在那个年代,跟"问题人物"的家属有经济往来,是很危险的事情,随时可能被扣上帽子。

周至柔冒着这个风险,用这种方式弥补自己的愧疚,也算是给当年的拒接电话找个心理安慰。

陈诚的三重无奈

陈诚为什么不能公开帮吴石?这里面有三重无奈。

第一重无奈是技术上的限制。

那通电话肯定被监听了,陈诚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送到蒋介石桌上。

他不能表现得太亲近,不能说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包庇"的话。

两个人明明有很多话要说,却只能说最简单的几个字,这种憋屈可想而知。

第二重无奈是权力格局的限制。

陈诚虽然是副总统,实权却在不断被削弱。

蒋经国建立的青年救国团,把大量年轻干部拉拢过去,跟陈诚的土木系形成对抗。

蒋介石有意平衡两派势力,不让任何一方坐大,陈诚这个老臣子反而成了被提防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陈诚为吴石出头,就是给政敌递刀子,自己的地位会更加岌岌可危。

第三重无奈是蒋介石的决心。

吴石这个案子是蒋介石亲自拍板定的死刑,初审判官本来觉得证据不足,蒋介石直接发怒要求改判。

这说明蒋介石铁了心要杀吴石,谁劝都没用。

陈诚就算豁出去求情,也不可能改变结果,反而会让蒋介石怀疑他的忠诚。

蒋介石的政治考量

吴石案背后,是蒋介石精心设计的一盘棋。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内部人心不稳,各种思潮涌动,蒋介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震慑手段。

吴石这个案子正好可以拿来立威,告诉所有人:不管你以前功劳多大,不管你跟谁有交情,背叛就是死路一条。

蒋介石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压制陈诚的势力。

陈诚的土木系在军队里根基很深,吴石跟陈诚关系密切,杀吴石可以震慑土木系的其他成员,让他们知道跟陈诚走得太近是有风险的。

这招一箭双雕,既清理了内部隐患,又削弱了陈诚的力量。

蒋介石还特意让初审改判,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

初审法官认为证据不足,他直接推翻,说明在这个岛上,他的话就是最高法律。

这种做法很独裁,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蒋介石需要这种绝对的权威来稳住局面。

王碧奎的7个月监狱生活

王碧奎被判9年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只是吴石的妻子,对丈夫的事情知道得很少,凭什么要坐9年牢?她在监狱里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想孩子们怎么办,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这9年要是真的坐下来,出来之后一切都完了。

7个月的时候,王碧奎突然被通知可以出狱了。

她完全没想到会这么快,拿到释放证明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出狱后她收到了新的户籍资料,名字改了,身份也改了,像换了个人一样。

她不知道是谁在帮她,只能猜测可能是丈夫生前的朋友在暗中相助。

每个月收到200块新台币的时候,王碧奎都会对着汇款单发呆。

署名"陈明德"这三个字,她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但她知道这是救命钱。

有了这200块,她和孩子们能吃饱饭,能租得起房子,能勉强维持一个家的样子。

她不止一次想过要查出这个"陈明德"到底是谁,但又怕查出来后这笔钱会断掉,所以一直忍着没查。

15年里,王碧奎把每一笔汇款都记在账本上,总共180笔,一笔不差。

她告诉孩子们,要记住这份恩情,等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想办法报答。

孩子们问她"陈明德"是谁,她摇摇头说不知道,但这个人一定是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

保定同窗的月度汇款

吴石的长子每次收到署名"保定同窗"的汇款,都会想起父亲生前讲过的保定军校的日子。

那个年代的军校学生,感情特别深,一起摸爬滚打好几年,建立起来的友谊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父亲出事后,那些老同学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上关系,只有这个"保定同窗"还记得当年的情分。

这个长子很聪明,他知道不能去查这个人是谁。

查出来对谁都不好,对方敢署"保定同窗"而不写真名,就是不想暴露身份。

他能做的,就是好好收下这份心意,把日子过下去,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也不辜负这个神秘恩人的帮助。

长子后来慢慢长大,自己也有了工作和收入,但"保定同窗"的汇款还在继续。

他想过写信去拒绝,说自己已经能够自立了,不需要再麻烦对方。

信写了好几次,都没有寄出去,因为他知道这笔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一种情义的传递,一种对父亲的纪念。

两个男人的无声承诺

陈诚和周至柔从来没有商量过要怎么帮吴石的家人,两个人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对方也在暗中相助。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履行着对故友的承诺,这种默契不需要言语,也不需要证明。

陈诚选择化名"陈明德",每月寄钱给王碧奎,照顾吴石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他用副总统的权力,把王碧奎从9年刑期中捞出来,又给她安排新身份,让她能够重新生活。

这些事情做得隐秘又周密,外人根本看不出痕迹。

周至柔选择署名"保定同窗",每月寄钱给吴石的长子,用这种方式弥补自己拒接电话的愧疚。

他不敢写真名,但保定同窗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吴石的儿子:你父亲的老同学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你们。

两个男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个死去的朋友的家人。

这种守护持续了十几年,跨越了政治风波,跨越了权力更迭,直到他们自己也老去。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那个冷酷的年代里,这种温暖显得格外珍贵。

十五年的坚持

15年是个很长的时间,长到足够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长到足够让一个家庭走出阴影。

陈诚的"陈明德"汇款坚持了15年,一个月不落。

这期间陈诚自己的境遇也在起伏变化,他被蒋经国的势力越压越紧,政治地位不断下降,但他对吴石家人的承诺从来没有变过。

1965年,陈诚病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他把心腹叫到床前,交代了很多后事,其中一件就是"陈明德"的汇款。

他说这笔钱要继续寄,不能断,寄到王碧奎的小儿子成年为止。

心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陈诚闭上眼睛说:"欠人家的。"

周至柔的汇款也坚持了很多年,直到吴石的长子真正独立自主。

周至柔比陈诚活得长一些,晚年的时候,有人问他这辈子有没有遗憾,他沉默了很久才说:"该接的电话没接。"

问的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也不解释,只是摆摆手说:"算了,都过去了。"

结语

两通电话,一个接了,一个没接,但两个接电话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履行了承诺。

陈诚用15年的匿名汇款和暗中保护,让吴石的家人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周至柔用持续多年的"保定同窗"汇款,弥补了自己拒接电话的愧疚。

政治可以让人冷酷,权力可以让人妥协,但人心深处的那点义气和良知,终究没有被完全泯灭。

这就是乱世中的人性,复杂又真实,残酷又温暖。

信息来源:

《陈诚先生回忆录》,台北国史馆档案

《保密局台湾站二二八史料汇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台湾戒严时期政治案件档案》,台湾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

《周至柔将军传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1949-1988)》,若林正丈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两个   电话   陈诚   周至   保定   蒋介石   汇款   同窗   台湾   长子   初审   家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