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巴菲特说,日本和美国会更强大,可他偏偏对中国避而不谈,这不是无心之语,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冷判断。
他没有看空中国,却也没给出一句鼓励式的评价,为什么全球最稳的投资人,对中国保持沉默?
2023年4月11日,巴菲特在东京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独家专访。就在这次被反复引用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表达了对美国和日本未来50年的信心。
他说:“你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20年后、50年后,美国和日本都会变得更大、更强。”随后,《日本经济新闻》将这句话推上了全球财经媒体的首页。
这句话背后的分量有多重?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字就能让市场震荡的是消息;一句话能改写投资策略的,是信号,而巴菲特的语言,从来都是信号。
同场采访中,中国被提及一次。他说:“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惊人。”没了,这句话,不仅中性,还含蓄。这是巴菲特特有的“谨慎表达”,有时候,他不说,比他说了更令人心惊。
就在采访发表后的一个月,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再次重申:“日本是我们美国以外最大的投资市场,我们不会卖出这些股票。”
而此时,全球投资圈关注的焦点,却是伯克希尔在中国比亚迪上的连续减持动作。一边坚定买入日本商社股票,一边抛售中国电动车巨头的股份,这种对比,放在一起就很刺眼。
再看巴菲特的投资地位。他是资本市场的“钟摆”,风向转了,他会是第一批告诉你的人。
60年、20%的年化收益率不是靠胆子大,而是靠判断力,他避开的地方,不一定是地狱,但肯定有坑。
有人说,巴菲特是“押注美国”的赌徒,这话不假,但他赌的,从来不是政治,而是经济系统的底层稳定性。
首先是美国的基本面。全球第一的GDP总量,科技公司遍地是独角兽,创新活力堪比连续注射肾上腺素。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这些名字不只是品牌,而是美国经济的象征符号。
2024年,美国GDP总额达到21.65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硅谷还在迭代,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科技轮番上阵,创新一浪接一浪,企业能挣,政府能印,资本能跑。
更重要的,是危机应对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先跌下去,再飞起来,美联储大放水,国会撒钱救市,股市最先反弹的还是美股。
再看看新冠疫情,美国的失业潮来得快,政府的钱撒得更快。巴菲特自己就说:“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贪婪之前,我要相信这个系统能撑得住。”
这就是制度红利,资本主义的锅,资本主义自己会修,美国人玩的是高风险经济游戏,但他们总能改规则重新洗牌。
这套机制,是巴菲特选择继续重仓美国市场的底气。
目前,伯克希尔账面上持有的现金超过3342亿美元,这不是他不投,而是等机会。“等估值合适的公司出手”,是他几十年不变的策略。
他的美国重仓,主要在苹果、可口可乐、美国运通、雪佛龙等老牌公司身上,这些企业不仅能赚钱,还能渡劫。换句话说,就算经济熄火,它们也不会倒。
他说过:“我不会预测经济,但我相信美国经济会恢复。”
这话听着像废话,可在投资人眼中,这叫核心信仰。
还有人不服:为什么他不押注中国?巴菲特早年确实看好中国,但从未像看美国那样“all in”。
因为美国经济的透明度、可预测性,是巴菲特这种“价值投资者”的理想温床。
别忘了,他喜欢的是那种“看得懂、摸得清、守得住”的市场,美国这片土壤,能长出一棵颗几十年不死的现金树。
很多人没想到,日本这个“增长停滞30年”的国家,会成为巴菲特眼中的宝地。
2023年4月的东京专访中,巴菲特几乎是毫不掩饰地夸日本:“我们未来不会卖出这些日本商社股票,日本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三菱商事株式会社L0G0
而事实更直接,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5家日本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住友商事、丸红。
持股比例普遍提高到7.4%。五家加起来,合计持仓规模达到1.9万亿日元(约合130亿美元)。
这不是小打小闹的试水,而是实打实的“重仓”级别。
这波操作看起来“反直觉”,但逻辑硬核。
第一,日本商社不像过去只靠出口和批发,它们变成了全球资源网络的运营者。
比如,三井物产掌握着全球约30%的铜矿供应链,住友商事控制着澳洲整条铁矿石运输线,这种资源掌控能力,就是巴菲特说的“有护城河”。
而且,日本这些公司常年破净、分红高、波动小、稳得离谱,在全球经济动荡中,这种防御型资产正是老巴最爱的类型。
日本三井物产公司产品
他押注的是“价值回归”,而不是“高成长”。
第二,日本的利率环境和汇率策略,几乎是为长期投资量身定制的“温室”。伯克希尔不是用美元,而是发行日元债券来投资日本资产。
2024年,伯克希尔共发行了5451亿日元的债券,刷新历史纪录,他就是利用日本的低利率,借便宜钱投资高分红资产,然后套住一个稳健的收益池。
第三,避险与分散布局的策略考量也很关键。如果说美国是主力战场,那日本就是巴菲特配置全球资产的“桥头堡”。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日美之间的政治与贸易关系,异常稳固,日本几乎是美国在亚洲最信得过的盟友,地缘风险低,制度透明。巴菲特喜欢“安全的确定性”,日本恰好给足了。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成了他迟迟不敢重仓的“隐形风险点”。
说到中国,巴菲特的态度可以总结成两个字:尊敬,谨慎。
他从不否认中国的经济成就,曾公开称“中国是奇迹,我从没见过哪个国家这样迅速地崛起”。
美国投资家 查理·芒格
而芒格更是中国的超级粉丝,在多次访谈中大力鼓吹“买买买中国企业”,甚至曾说“比亚迪可能是我们投资过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可巴菲特并没照做,他的中国布局始终非常克制。
唯一一个坚持超过10年的重仓标的是比亚迪。2008年,伯克希尔斥资18亿港元买入比亚迪2.25亿股,均价只有8港元/股,这笔投资到2021年已增长超过35倍。
但自2022年8月起,伯克希尔开始连续减持比亚迪,截至2024年中,持股已经从最初的2.25亿股减少到不足8000万股,减持超六成。
这不是“分散风险”,而是实打实地“退出”。
减持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巴菲特曾在股东大会上解释说:“我们只是根据资金配置需要进行调整。”芒格则在Daily Journal年会上更直白:“以现在的估值来看,比亚迪比奔驰还贵,这不是便宜股票。”
话听着平静,实际上已说明一切,比亚迪已不是低估值资产,巴菲特要走了。
更敏感的是,在中国其他行业,巴菲特几乎没有布局。不像他在美国重仓银行、在日本重仓资源,在中国,他没选银行、没选科技、也没选制造。
他看到了中国的潜力,却选择远观。
为什么?
因为中国市场变化太快,监管逻辑太特殊,政策方向常变。巴菲特这种“稳健老派”的投资体系,讲究的是稳定现金流和确定性增长,而不是靠天吃饭、靠政策红利。
说白了,他看不懂中国市场的节奏,更不愿赌政策走向。
还有一点市场不愿意明说: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资本之间早就不是纯粹逐利的事了。
华为、阿里、滴滴、腾讯这些巨头,都曾被资本看好,后来又接连遇到政策调整或国际制裁,这在西方投资人眼中,是“不可控变量”。
这不是巴菲特看空中国,而是他看不懂这个节奏,不敢梭哈。
有人说他错过了中国的爆发期,或许是,但对一个投资者来说,错过一个暴涨机会,不算失败;踏入一个不确定战场,才可能满盘皆输。
而且,如今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过渡。这对熟悉“稳定成长”的老巴来说,可能暂时还需要观察。
巴菲特不是预言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具体的利益落点,他不唱衰中国,只是谨慎地绕开。他不唱多美国,而是压上全部筹码。他不是在赌国家,而是在赌系统的可预测性和规则的稳定性。
他的沉默,本身就是态度。
参考资料:
日本经济新闻《独家专访巴菲特》原文
CNBC《巴菲特减持比亚迪背后的逻辑》
《巴菲特2024年日元债券发行报告》
澎湃新闻《伯克希尔清仓中国石油历史回顾》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