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4年,美国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抵达延安时,正是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他与贺龙留下了一张罕见的合影。
照片中的贺龙身着一身简单朴素的衣服,脚穿布鞋,看起来和普通战士没什么区别,他的头发翘起,嘴角叼着烟斗,成为了他独特的标志。
这位以“两把菜刀闹革命”著称的元帅,正与这个胖胖的西方记者勾肩搭背,一整个散发出豪迈的气质。
1944年延安,作为美国合众社驻华记者,福尔曼以“观察者”身份突破封锁线,他携带的不仅是莱卡相机与速记本,更有对红色中国的强烈好奇。
在延安的三个月里,他走访了南泥湾大生产现场,记录了359旅开荒种地的壮举;深入晋绥边区前线,拍摄八路军伏击日军的珍贵影像;更在杨家岭窑洞中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彻夜长谈。
这些经历最终凝结成《北行漫记》——这部被誉为《西行漫记》姊妹篇的作品,以西方视角还原了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而此时的贺龙,正以联防军司令员身份统筹陕甘宁与晋绥两大根据地防御,他麾下的部队既要应对日军“扫荡”,又要防范国民党军摩擦,更需保障党中央安全。
在南泥湾视察时,他亲自动手示范开荒技巧;在晋绥前线,他创造性提出“翻边战术”打击日军。
这种兼具战略眼光与务实作风的领导风格,让这位“草鞋将军”在延安军民中享有极高威望。
如果说起贺龙元帅最经典的标志,有三样标志性元素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菜刀、烟斗和胡子。
其中,“两把菜刀闹革命”这事儿,简直成了贺龙元帅身上最耀眼、最让人忘不掉的“标签”,还被写进了小学课本里,成了孩子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
1914年秋天,那时候的贺龙才18岁,青春年少,满腔热血,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在清朝末年,湖南的官府为了牢牢把控川盐进入湖南的通道,专门在芭茅溪这个地方设了个关卡,专门查缉过往的盐货。
1916年3月17日这一天,贺龙精心挑选了20个跟他关系铁、又勇敢无畏的青年壮丁,当天夜里,趁着月黑风高,他们一行人悄悄地朝着芭茅溪进发。
到了地方,贺龙他们那是毫不畏惧,和关卡里的守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一番拼搏之后,成功夺下了12支九子毛瑟枪,还把那些贵重的盐巴和货物都给缴获了。
拿到这些物资后,贺龙立马让人把4500公斤盐巴都分给了老百姓,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盐可是稀缺又贵重的东西,这4500公斤盐巴对于贫苦百姓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而且,他们还用缴获的两箱铜钱,给兄弟们做了200套崭新的军服,让大家看起来更精神、更有战斗力。
经过这一仗,贺龙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正式成立了桑植“讨袁军”,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担任了总指挥。
后来经过专业考证才知道,当年刀劈盐局的时候,贺龙的队伍手里拿的武器可真是五花八门,有棍棒、梭镖、匕首,当然还有那几把让人印象深刻的菜刀。
到了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经毛泽东这么一宣传,“两把菜刀”的故事就迅速流传开了。
现在时代变了,咱们军队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战士们再也不用像贺龙元帅当年那样,拿着菜刀去跟敌人拼命了。
但是,“菜刀”背后所代表的那种革命精神,那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就像一座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军人的前行道路。
贺龙元帅的第二个标志性物件,就是他总是紧紧握在手中、片刻不离身的烟斗。
翻开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或是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这只烟斗的出镜率极高,仿佛成了贺龙元帅形象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民间围绕这只烟斗流传下了各种精彩纷呈的传说,有人说,这烟斗就像是贺龙元帅的“智慧锦囊”,是他思考问题时必不可少的“神器”。
还有人说得更玄乎,这烟斗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是贺龙元帅指挥作战的“秘密武器”。
只要他叼着烟斗,轻轻一吸,吐出的烟雾就像有了生命一般,能将敌军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
敌军在这烟雾里就像钻进了风箱的老鼠,四处乱窜,晕头转向,完全没了方向。
当然了,这些传说不过是民间百姓对贺龙元帅的敬仰和喜爱,经过艺术加工后产生的有趣故事。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只小小的烟斗,确实为贺龙元帅增添了许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就连福尔曼,在见过贺龙元帅之后,都忍不住称赞他是“共产党的罗宾汉”。
要知道,罗宾汉可是英国民间传说中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英雄人物,用这个词来形容贺龙元帅,足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高大、英勇和充满正义感。
自打投身革命事业以来,贺龙元帅虽然身处艰苦卓绝的环境,但只要手握那只烟斗,他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豁达开朗、乐观向上,还特别幽默风趣。
就说长征的时候吧,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撤离毕节,一头扎进了乌蒙山区,那时候是2月份,贵州的山区冷得要命,到处冰天雪地,物资又极度匮乏。
一万多人的红军队伍,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提防敌军的围追堵截,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这简直就是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最危险、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了,当时,贺龙的脚板上裂开了一道一寸多长的口子,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只能拄着一根拐棍,一瘸一拐地艰难前行。
任弼时呢,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身体十分虚弱,贺龙心疼战友,就动员他躺在担架上休息。
他自己呢,一边拄着木棍,一步一个血印地走着,一边还不忘给任弼时讲笑话,逗他开心,试图减轻他的痛苦。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部队要召开作战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贺龙元帅却丝毫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反而非常乐观。
也许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烟斗里根本装不上烟叶,贺龙元帅只能空叼着它。
但即便如此,只要看到他手中握着那只熟悉的烟斗,身边的战士们心里就会莫名地感到踏实和安心。
曾经担任过红3军警卫营通信排长的胡守富,几乎天天都和贺龙元帅待在一起,他回忆说:“贺老总一高兴,就喜欢用烟斗轻轻敲我的头,那感觉,就像长辈在逗小孩,特别亲切。”
美国人韦尔斯曾留下这么一句话:“在红军的将领里,贺龙是唯一一个留着短胡须,还把这胡须当成自己荣耀标志的人。”
不过呢,在旧中国,“胡子”这个词可不像现在听起来这么中性,甚至算不上啥好词儿,往往带着点江湖匪气或者不正经的意味。
身边有人因为贺龙留着胡子,就笑着叫他“胡子”,但贺龙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在他心里,只要认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自己坚信的,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从贺龙18岁起,他就坚定地踏上了武装斗争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也正是这份纯粹的革命初心,让这个留着胡子的热血青年,最终认定了共产党,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一起干革命。
1927年3月,当时国民党武汉驻军在组建国民党党部,唐生智亲自出面邀请贺龙,希望他能出任师党部委员一职。
不仅如此,蒋介石也盯上了贺龙,对他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蒋介石许诺,只要贺龙愿意,就让他当国民党中央委员,还让他担任江西省主席。
甚至大手一挥,要送他一栋豪华气派的大洋楼,换做旁人,面对这样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恐怕早就心动不已了,但贺龙想都没想,直接断然拒绝了。
但其实贺龙的心里跟明镜一样,也正是因为看清了国民党的腐朽本质,贺龙才敏锐地察觉到,共产党虽然当时力量还很弱小,但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朝气蓬勃。
共产党所代表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于是贺龙坚定地选择跟着共产党一起干。
投身革命、追求真理的信仰,就像刻在他骨子里的烙印,永远不会改变;救国救民、献身报国的志向,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这,或许正是贺龙元帅自始至终深深扎根心底、用一生去践行的赤诚初心吧,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何种复杂局势,他都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
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坚定地走在追求光明、寻求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的道路上,这颗初心,如明灯照亮征程,似磐石坚定不移。
中国军网——南昌起义中的贺龙:党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2017-04-11
解放军报——曾受毛泽东称赞,贺龙长征中的三次"神来之笔"2017-12-04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