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民国时期,缔造了很多传奇,在这个新思想与旧思想相互抹碰撞的年代,涌现出很多有才情、有抱负的年轻人。
他们一方面试图找到生活的新方向,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新思潮的影响,为摇摇欲坠的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
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女性,她打破世俗的眼光,不害怕任何的诋毁和嘲讽,只迎合自己的内心,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图片源于网络
丁玲出生在湖南,由于家境不错,又有一对思想格外开化的父母。
因此,当其他女孩都在接受女红教导时,丁玲所接触却是各种书籍。
然而,丁玲4岁那年,父亲却因病意外离世,为了支撑家庭,母亲决定带着来她和弟弟一起前往舅舅家生活。
按理来说,这样寄人篱下的日子,母子三人多少会受点委屈,接受舅舅一家的安排。
特别是小丁玲和弟弟都到了要上学的年纪,舅舅和舅妈都认为女孩子就不需要去学堂了,上学都是男孩子的事,但是,丁母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不能被别人左右。
于是,她顶着诸多的不解和责骂,不仅坚持还将两个孩子一起送去学堂学习,还带头开展了妇女运动,提倡女性自由。
在妈妈的影响下,丁玲也开始接触新思潮的洗礼,特别在“五四运动”之后,丁玲也开始向往更多的自由和进步空间,她还向母亲提出要去更好的学习读书。
可是,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舅舅一家的阻扰,一来丁玲早在出生之时,家族里的长辈们就给她定了娃娃亲,如今都快到了成婚的年纪,不仅整天抛头露面出去上学。
这要是让婆家知道,还指不定怎么说他们不懂的教育孩子。
图片源于网络
更让丁玲诧异的是,一向开明的母亲,在这件事上也有了些许的犹豫。
毕竟,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看出母亲的犹豫,丁玲将自己要和好友们一起去上海求学的想法想法告诉了母亲,希望她支持自己的决定。
看着女儿坚定的目光,丁母不再阻扰,还亲自为女儿解除了婚姻,彻底给了丁玲自由。
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丁玲踏上了前往上海求学的道路。
图片源于网络
在上海学习期间,丁玲接触了很多有志青年,在一次文学会上,她结识了一会有志青年胡也频,两人都喜欢写作,也都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来二去,两人之间互生情愫,成为一对亲密恋人。
尽管有爱情的滋润,但是丁玲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业,在上海学习结束之后,她又再度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学习。
然而这趟北京之行,也让她和胡也频之间的发生了动摇。
原来,在北京学习期丁玲选修了日语课,而她的日文老师冯雪峰,是位文学素养极高的老师,两人接触之后,冯雪峰对这个既活泼又有个性的女子喜爱不已,随之展开了追求。
面对这样一位才子的追求,一开始还因为已有恋人而拒绝的丁玲,慢慢地内心也有了小变化。
丁玲发现自己对这两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很难取舍。
于是丁玲书信告知了胡也频自己虽然移情别恋可又有点放不下他。
收到丁玲的信件,感受到情感危机胡也频一刻也没有犹豫,他当即前往北京,想要挽留自己的爱人。
三人的见面,并没有预想的剑拔弩张,而是心平气和的交谈,也正是在文学上的一致观念,让三个人觉得,好像对方都是自己难以割舍的良人。
最终,一向很有主张的丁玲直接提出,既然都不想分开,那么,就那三人一起同住。
没想到,胡也频和冯雪峰对她的建议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同意了她的要求。
此后,三人便开始了在一起共同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
此事一出,丁玲也成了众人口中的“恶妇”,面对外界的骂声,丁玲丝毫不在意,她觉得日子是自己的,想怎么过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就这样,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很有默契的三人,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只是,那时的胡也频已经接触了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领导人,因此除了文学,他的内心中还有一个动力一直在推着他向前,那边是成为革命者,救国为先。
而救国之心早在心中萌芽的丁玲,也想跟着胡也频一同进步,于是,三人之间的间隙就此分割。
冯雪峰渐渐地明白,在这场感情角逐中,他已经没有了胜算,于是他主动离开,给两人足够的空间。
直到冯雪峰离开,两人再度交心,不久后便结为夫妻。
图片源于网络
1927年,丁玲的《梦珂》震惊整个文坛,后又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让大家惊叹她的文学功底。
就在大家都期待着带着更多作品出现时,她却开始“悄然无声”了。
1930年,一直在第一线宣传马列主义的丈夫胡也频被逮捕并秘密枪杀。
得知消息的丁玲悲痛万分,为了替夫报仇,她选择承担起丈夫没有完成的使命,继续奋斗下去。
尽管每次任务丁玲都会加倍小心,但是也没有能防住有心之人的算计。
1933年,她被同伴出卖,关押在一出暗房,咬牙忍受敌人的行刑逼供。
面对这样的困境,丁玲并没有退缩,她说就是死也绝不做叛徒。
她用惊人的意志力,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
为了营救丁玲,蔡元培等文化界人士纷纷致电,连鲁迅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终于在多方人的努力下,她终于在1936年时幸运的逃离魔抓,重获自由,
逃脱敌人的管控后,丁玲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她继续深入工作还前往陕北苏区继续战斗。
因此,毛主席还以电报的形式赠与她诗词:“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不仅高度赞扬了丁玲的革命精神,也对这位能文能武的女战士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后来在特俗时期,作为文人丁玲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她依旧坦然面对,不抱怨也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说:“我有信仰,我相信党,相信你是总会为我作出公正的结论。”
丁玲的人生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她都能找准自己的生活重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拘泥于任何人和事情的约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